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仅有助于推动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还能带动农民增收,丰富食物供给,提升农业竞争力,等等。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乡村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各类特色农产品产值不断攀升,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然而,当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产业同质化竞争凸显、科技与人才支撑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短板等。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迥异,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立足“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原则之一,要求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既要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又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还要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文旅产业联动。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重在科技赋能,提升产业链附加值。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向科技创新要动力、要效益,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民。要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着力突破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质量溯源等关键技术瓶颈,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技术”转变。要加快数字技术的全面赋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智能农场、数字车间,拓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实现产销精准对接。要强化科技人才的支撑保障。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培育本土技术能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贵在创新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创新农户与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分红”等模式,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稳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创新产权与金融联动机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探索扩大农村产权抵押物范围,链接金融机构开发特色产业贷,盘活农村沉睡资产,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启动和发展资金。创新品牌培育与保护机制,建立“区域公用品牌+标准体系+利益反哺”可持续发展路径,解决品牌“散、弱、乱”问题,将品牌价值真正转化为产业效益。只有破除要素壁垒、激发创新活力、健全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将特色产业打造为富民产业。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成在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要素保障,畅通城乡循环,健全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人才引育、土地集约利用等机制,促进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咬定目标抓落实,绝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既考验“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更需“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合力。要尊重市场规律,选准产业赛道,坚持规划引领,注重持续发力,既要反对不做市场分析、不顾当地实情的盲目蛮干,也要防止急功近利、跟风赶潮的任性而为,做到稳步推进、久久为功。
特色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入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特色产业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也将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助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