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石健北京报道
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元,多地快速响应,目前已经有多省地方国资落地金融工具项目。
在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设立之际,3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公司也于9月29日成立。3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分别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一位政策性银行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未来将强化特定领域贷款,如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未来产业等方面,通过资金注入的方式投向特定领域,可以破解项目融资难的问题。
3家政策性金融公司成立
2025年9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宣布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总额为5000亿元,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出资运作,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消费升级以及外贸稳定等领域。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用途限定为补充项目资本金。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正联合相关部门推进工具资金向具体项目的投放工作,后续将通过督导各地方加快项目开工建设进度,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最终实现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
与此同时,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于2025年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专门公司,分别是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农发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进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200亿元、100亿元和5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政策性金融工具最早由4月25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目的为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本轮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出为第三次,2015—2017年、2022年分别推出过两批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针对当时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
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认为,本轮政策性金融工具出台目的与此前两轮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前两轮政策性金融工具出台主要出于应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考虑,而当前经济增长处于复苏进程中,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高于全年5%左右的目标。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更注重支持科技创新:以人工智能为例,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融资需求旺盛但资本金较为稀缺,政策性金融工具能够弥补这一缺口并撬动信贷资金。”
或撬动5万亿投资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5日,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安徽、河北、内蒙古、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云南等12个省份已公开披露工具资金落地情况。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涵盖多类重点领域,基础设施类包含轨道交通、市政公用事业(含供水、供热)、物流仓储;城市发展类包含城市更新;生态与民生类包含水利工程、生态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金融工具落地后,多地政府及国资快速响应。
2025年9月30日,合肥鑫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城集团”)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安徽省首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基金)支持。此次获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31.625亿元,同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安徽省分行向鑫城集团一次性投放首笔配套资金4亿元,标志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设立后全国首批资金正式落地。
9月30日,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经过评审论证,选定汕尾市海丰县城市更新一期项目,投放全省首笔城市更新项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4900万元。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由省级新型城镇化专项资金、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组成。该项目涉及市政设施(道路、停车场、公共空间)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外立面改造、加装电梯)等更新改造工作。
进入10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国资委组织昌吉州国有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吉国投”)申请并落地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获批金额超2.8亿元。
昌吉国投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获悉政策窗口后,公司主动对接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启动申报程序。昌吉州国资委协调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等务实举措,仅用时3天,便完成了昌吉州奇台县20万千瓦共储项目、木垒县50万千瓦风电项目以及州国投集团数字信息化平台项目共计2.8亿元资本金的审批与落实。
对于该笔资金的意义,昌吉国投相关负责人认为,该笔资金的成功投放,不仅直接解决了项目资本金需求,还发挥了显著的杠杆效应,预计可直接撬动约4倍规模的银行贷款跟进,为项目全面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林英奇认为,测算假设政策性金融工具占资本金比例50%,在未来3—5年,有望撬动约4万亿元贷款,拉动贷款增速1.5个百分点、社融增速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具有望撬动5万亿元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10个百分点,其中1万亿元投向民企有望拉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4个百分点。
不过,采访中,也有地方国资人士对记者表示,2025年地方审计中,发现了部分地方骗补行为。“2026年将实施更为严格的审核机制,包括技术验证、收益穿透和动态监管三重措施。同时,项目申报要求开工率需达到50%以上方可符合申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