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北部一片广阔的农田中,十几名煤田地质技术人员正手持导航设备,仔细定位、取样,他们正在为脚下的土地做一次全面的“体检”。这是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三队实施的泰安市岱岳区北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是山东省2025年度部省协议地质勘查项目的一部分,旨在通过现代地球化学技术,推动农业从“经验种植”走向“科学种植”。
“我们取样时先用奥维导航找到正点,再在四周定四个取样点,最后取这五个点的混合样品。”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地质技术中心工程师鲍蒙蒙介绍,通过分析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情况,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既节约成本,又减少污染。这只是项目中的一环。在汶河流域的支流和水库周边,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还系统布设了45个灌溉水采样点。每个点位采集4类水样,分别用于检测常规离子、重金属、硫化物和汞等17项指标,全面评估灌溉水的水质等级及其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据介绍,整体调查由2497个表层土壤样品点组成,均匀分布在610平方公里范围内,构成评估区域整体背景的基准网格。同时线状剖析10公里土壤水平剖面测量,从而揭示元素沿地形、水文路径的迁移规律。垂向探测20米垂向剖面测量,揭示土壤元素在纵向上的分异特征,判断污染是表层输入还是深层地质背景所致。多维协同采集大气干湿沉降物、灌溉水、底泥、农作物样品,实现了对“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生态系统的全链条监测,精准追溯元素来源与归宿。
在海量样品采集后,再用强大的分析测试能力实现土地资源精细化评价。项目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荧光光谱(AFS)等尖端设备,能同时准确测定样品中数十种元素的含量,足以精准捕捉到土壤中微量的有益硒、锌元素或有害的重金属元素。
最后,成千上万个采样点的海量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每个样点的元素含量数据与其地理坐标绑定,通过空间插值计算,生成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元素地球化学图。这些图件直观地展示了各种元素的富集区、缺乏区和风险区,成为政府规划者和农业生产者手中最宝贵的“作战地图”。
近年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三队专业技术人员正运用最前沿的地球化学技术,为千年农耕注入全新的科技内涵,让土地会“说话”,用数据指导生产。例如,在肥城桃产区,类似调查已帮助果农精准施肥,并推动富硒桃品认证,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项目成果将逐步纳入山东省“自然资源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动态更新,为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