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市咨会)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行,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40多位跨国企业掌舵人齐聚于此,围绕“开放、创新、包容——迈向2030的上海发展战略”这一主题,为上海乃至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本届上海市咨会全球代表性与行业代表性进一步提升:在成员企业中,24家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总市值超3.5万亿美元,在国际商界举足轻重,覆盖制造业、消费品、医药、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6家企业新近加入,为近年来新成员数量最多的一届。
“为出席会议,我提前一周来到上海,就是为了充分感受发展的强劲脉动。”今年新加入的淡水河谷董事会主席石定华直言,跨国企业的集体选择,诠释了中国市场的全球价值,是外资企业对中国发展前景、上海“确定性”的信心投票,也反映了对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前沿窗口的期待。
开放:构建全球资源“超链接”
开放是上海与生俱来的品格,新时代的上海开放正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为全球资源高效配置提供更强大的“超级链接”。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日本瑞穗金融集团董事长今井诚司激动地对记者表示。9月30日,瑞穗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获批成为今年首家外资独资券商,也是首家日资独资券商。这是瑞穗在华业务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金融业持续扩大开放的缩影。
据今井诚司介绍,瑞穗已在亚太总部设立了“中资企业服务平台”,并在年初获得跨境贷款资格,构建起跨境交易全流程的一站式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中日两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和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今井诚司的信心,源于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判断。“上海正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们正借助亚太地区经验,全力支持其跨境金融和绿色金融创新”。
“上半年企业家们在瑞士达沃斯论坛见,下半年就在市咨会再聚。”上海为全球企业家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国际平台。此次来参加市咨会的企业还将继续参加进博会,不少企业是进博会常客,甚至是八届“全勤生”。如今这些“老朋友”做起了“引路人”:今年瑞穗将与上海临港合作设立日本企业联合展区,为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搭建平台。
这种“以商引商”的模式,是上海开放生态的生动体现,标志着上海不再仅是全球资本“目的地”,更成为全球商业网络的“枢纽地”,吸引更多企业在此“链接世界,服务全球”。
目前,上海正在自贸试验区等重点区域试点产权保护、环境标准等规则对接,“上海已试点的做法,经证明能有效惠及国际资本、人才和技术”,这已成为外国企业家的切实感受。蒂森克虏伯董事会主席米格尔·洛佩兹表示,“中国在开放和创新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中国一直倡导国际通行规则下的公平竞争,维护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帮助外资企业深度融入中国市场、赢得全球竞争先机,实现互利互惠发展。
“全球保护主义抬头之际,中国采取了不同方式,持续向外国公司和投资者敞开大门。”野村控股董事长永井浩二如是说。
创新:赋能全产业链升级
西门子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乐仁透露,该公司已在上海建立了德国之外最大的生态系统,并将持续拓展。据其介绍,今年9月,西门子与上海临港共建的“数据跨境与国际碳足迹认证交换服务平台”,经脱敏处理、安全合规的首批数据已接入平台,依托该平台,工程师可在几秒内生成高可靠操作代码,错误率大幅下降。借此,上海临港有望成为全球绿色出口重要枢纽与碳数据跨境枢纽高地。
诺华公司董事会主席乔恩礼则为上海描绘了一份“数字化健康蓝图”,建议将高脂血症控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利用人工智能(AI)构建一体化数字健康平台。“我们希望助力上海打造数字公共卫生体系的全球标杆”。值得注意的是,诺华公司的技术方案根植于“上海市居民健康画像系统”,这是复旦大学与中山医院等上海本地单位、机构的技术创新。
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令跨国企业掌门人连连惊叹。会外,8家本土企业集体亮相,展示了中国在具身智能、工业AI等前沿领域的“硬核”实力:智元机器人已量产下线第1000台机器人并商用;黑湖科技用AI将新品上市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3周,解决中小企业柔性制造难题;无问芯穹通过软件创新,将中国异构算力利用率提升至97%以上,为AI大模型训练扫清障碍。
傅利叶智能科技副总裁时晖趁着几位企业家驻足,迅速演示最新的人形与康复机器人。“能在十分钟里向这么多顶尖国际企业家展示实力,这机会太难得!”
智元创新(上海)科技公司合伙人姚卯青对这样的机会亦十分看重。据他介绍,企业今年已完成商业化布局,获得了韩国LG公司领投,正全力搭建海外经销渠道,希望借此次会议推动产品“出海”。
观看展示的全球大咖们也流露出了“惺惺相惜”之意。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管理创新教授、亚洲区院长马克·格瑞文在联影智能医疗展台前,听完创始人周翔讲解AI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后,当场递上名片、互加微信,探讨后续合作可能。“从想法到技术整合再到解决方案,上海AI发展的速度远超想象。”他补充道,“这不仅是‘快’,更是‘协同’,是把所有环节拧成一股力的能力。”
“我已经习惯被这里惊艳到。哪怕来了三十多年,每次都能看到新变化。”奥镁集团首席执行官博格斯说,“我今天记下了三四家初创企业创始人的名字,希望能有合作机会———有些问题我们还没找到答案,而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韩国SK集团会长崔泰源对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印象深刻。该公司正在加码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
在全球商业领袖眼中,中国早已不是单纯的“世界工厂”,而是充满活力的“全球创新场”。得益于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的供给优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无论是产业巨擘还是科技新锐,均将上海视为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的试验场,把上海作为新品首发、技术首试和模式创新的首选地,在华布局逐步转向中高附加值产业,并加速设立研发中心等高端项目。
包容:描绘人民城市新范本
包容是城市温度的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当下,健康消费、银发经济、夜间经济、文旅商体展融合等消费市场新热点,在展现中国经济潜力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上海正在聚力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大型跨国企业,对一地发展与投资有着最敏锐的洞察和最直接的感受。
进入中国市场近30年,欧莱雅董事长安巩依然坚定乐观:“我们持续看好中国的强大韧性和无限潜力。当下,中国消费者无论男女老少,对护肤护理与美的追求只增不减。”他提到,过去一两年消费市场虽有起伏,但今年第二季度,公司中国市场销售实现约3%正增长,“这条增长曲线才刚刚开始”。上海市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保持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人均寿命增长,长寿时代下“美”与“年龄”的认知革新、社会经济价值,被欧莱雅紧紧抓住。
百威集团敏锐捕捉到“夜经济”的消费活力。该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邓明潇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庞大的市场基础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有许多像上海这样的‘24小时城市’、夜生活繁荣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比其他城市高出约4%,且能惠及各行业。”他说,希望持续投资文化活动、扶持零售商,参与构建繁荣的夜间经济,并透露出由百威集团牵线引入的全球顶级电子音乐节———比利时“明日世界”将于11月首度登陆上海。
阿迪达斯全球CEO古尔登则提出“以体育赋能城市韧性”的建议。他认为,体育在城市韧性建设中能发挥“缓震”与“推进”的双重作用,建议上海构建涵盖运动空间激活、赛事审批提效、参赛观赛签证便利的保障体系,形成“运动即景观”的全球辨识度。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爱上运动,政府正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古尔登说,“这让我对中国体育市场充满信心———体育将不仅是产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力量。”
双向奔赴:行动力促共赢
“去年,与会成员围绕推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有些已付诸实践。”上海市市长龚正对与会跨国企业高管说。数据显示,自去年市咨会举行以来,已有13家企业计划在沪新增投资,金额超300亿元人民币。
上海持续给出“确定性”。去年底,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在临港启用,通过交易席位、统一登记、专网处理,实现全球再保险买卖“同屏对话”;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如今已成为航运要素集聚地,船舶登记、航运仲裁、金融结算、绿色认证、数字船供等服务可一站式完成。“这里不仅是停靠点,更是规则的出发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综保处处长林益松说。
今年7月,国务院面向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77项试点措施,让“试验田”的制度红利升级为“全国版”;与此同时,上海已连续8年推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将顶层探索转化为企业身边的便利与温度。
企业则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份“确定性”:今年5月,罗氏制药在上海张江投资20.4亿元人民币,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威立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埃斯特尔·柏莲诺在会议前专程赴浦东考察合作项目。“我们在上海建立了开放创新实验室,这支团队有活力、有创意”。会议当天,她还现场落地“AI节约时间、提升效率”的方案。星展集团持续看好中国,该集团首席执行官陈淑珊透露,“星展国际财富中心已在上海揭幕,我们将依托连接东南亚、中国香港与内地的网络,助力中国企业走向新兴市场”。此外,星展集团去年已将星展证券持股比例从51%提升至91%。
数据更印证了这种“双向奔赴”:上海五年来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近1000亿美元,年均新设外资企业超5700家,目前在沪外资企业总数接近8万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认定分别达1055家、627家。
诞生于1989年的上海市咨会,最初是上海链接世界的“窗口”———彼时中国最渴望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如今世界变乱交织,这个“市级国际智囊团”不仅没有式微,热度反而更高,成员建议也转向人才供给、数据流动等更具深度的创新话题。
37年过去,外国高参仍持续为上海建言献策,说明中国的发展故事充满吸引力。“在复杂形势下,对话机制本身具备了更加重要的意义。”80岁的市咨会前主席苏铭天的话,道出了与会企业家的共识,也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
从“开放”的制度保障,到“创新”的核心驱动,再到“包容”的文化滋养,上海正以独特的城市品格,为全球企业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提供稳定、可靠、充满机遇的“加油站”。外国“大咖”们也乐于为上海未来发展分享国际经验和先进理念,达成共识、深化合作。
新当选的市咨会主席徐瑞柏表示,未来将探索不同角度与维度,帮助上海打造真正世界顶尖的创新型经济;现任主席施万则代表所有与会者发出共同声音:“无论地缘政治因素如何变化,所有市咨会成员都会作出更坚定的承诺,对上海的发展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