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包东喜
“杨振宁先生要来了!”1995年6月8日,华中理工大学(现名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里,一则消息不胫而走。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从成都来到武汉,应学校之邀,参加湖北省首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颁奖活动。
9日晚,喻家山下的露天电影院被装扮得格外隆重,主席台上六棵几米高的树成了背景。
当年,笔者正在读大二,异常兴奋地与同学们早早地赶到会场,聆听杨振宁先生的讲座。
晚上7时许,杨振宁先生在校长杨叔子院士等人的陪同下,登台开讲了《我的治学经历和体会》。
台下黑压压一片,到处坐满了前来聆听的老师学生。杨振宁用带着磁性的声音侃侃而谈,谈笑风生,回顾早年学习研究生活,谆谆寄语广大青年学子。
“我从东西方两种教育风格中,受益匪浅……”他谈到,在西南联大时,学到了演绎法;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时,又学到了归纳法,这两种方法都对他影响至深。
杨振宁1938年秋进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念了四年本科,两年硕士,于1945年冬去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指导下攻读博士。在两所大学的时间都是六年。
杨振宁说,这两个六年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不同影响。在西南联大,他学会了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他名之为“演绎法”,即从大原则开始,从最抽象、高深的原则开始,一步一步将结果推演出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大好处就是可以少走弯路。他说:“我得到了西南联大师生努力、认真精神的好处,我在物理学领域某些方面的偏爱是在这所大学度过的六年时间里培养起来的,为自己日后的物理学研究打下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根基。”
到芝加哥大学后,他发现那里的学术空气和国内不一样,人们的注意点不是最高原则或过去的成就,而是最新出现的现象;他们的方法是先抓住这些现象来进行求证探索,杨振宁名之为“归纳法”。使用这种方法没有现成平坦的道路可走,常要走弯路,但人们并不害怕将自己不完全懂的,甚至是错的东西讲出来,这同样对他有很大启发。
记得那晚,杨振宁先生提醒同学生,做学问先从小题目做起——“常常有攻读学位的同学问我,应当作什么题目?是做大题目,还是做小题目?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做研究生时也问过费米。一个人大题目和小题目都可以做,但最好先从小题目做起。”他风趣地说,做大题目,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得精神病的可能性很大。
在演讲中,杨振宁郑重申明:1957年他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并未加入美国国籍,他是持中国护照,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那一刻,掌声雷动,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感染到每一个人。
杨振宁说,中国未来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国的前途要求,必须要有很多有思想、会动手的人才,成为中国发展的支柱。他还说,将有才干、肯努力的年轻人向这个方向引导,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是自己一生目的之一。
杨振宁还建议青少年学生要像天线一样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搜集信息,随时关注、留心本学科、本领域及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变动与发展……
如今,科技创新的热潮遍及荆楚大地。他讲述的观点、方法、情怀,长久激励照亮着许多青年学子。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