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等深线》记者郝亚娟秦玉芳上海、广州报道
随着纽约期金与现货黄金双双突破4200美元/盎司关口,国内足金首饰挂牌价也站上1200元/克。
在此背景下,号称“黄金平替”的金包银首饰,正在现实消费场景中和网络社交平台里遍地开花。一句“不是足金买不起,而是金包银更有性价比”,似乎宣示着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
放眼国际,许多奢侈品牌的珠宝本就采用合金材质。业内人士指出,金包银的成功,无疑是一场针对年轻消费市场的精准创新:它用“银的成本+金的外观+潮的设计”,解决了“年轻人追求时尚黄金外观”与“预算有限”之间的矛盾。
然而,随着金包银产品热度上升,相关消费投诉也在持续增加。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今年9月1日,与“金包银”相关的投诉累计已达2700余条,多聚焦于“掉色”“金量不足”“假黄金”等问题。

多位专家接受《等深线》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外金内银”的混合制品,金包银天然被两种贵金属80多倍的价格差异“撕裂”,而其制作配比、成品检测等环节又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这制约了监管跟进,必然导致众多乱象。
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CEO王立新也指出,“金包银”并不是黄金饰品的平替,尤其不具备黄金的投资价值。在高金价的情况下,建议消费者考虑选择硬足金产品。硬足金饰品在保持足金纯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硬度,能够在同等克价和同等预算的情况下展现出更好的设计和质感。
买金首饰比买衣服便宜?
金包银以“低价高颜值”吸引年轻消费者。相比动辄上万元的足金首饰,金包银饰品仅需数百元,凭借时尚设计和短视频平台的推广热潮,迅速席卷下沉市场与县城金店。
国庆假期期间,《等深线》记者走访发现,上海一些商场的“金包银”店铺迎来了比以往更多的年轻客户。
“选好图案发给店铺老板,就能做出逼真的黄金饰品。如果是Au999,得1万多元,金包银1000元就能搞定。”一位看“金包银”首饰的女士表示。
金包银,顾名思义,是一种复合材料饰品。其内部主体为银(S925或S999纯银),外表通过机械压铸、高温熔金等工艺,包裹上一层较薄的黄金(通常是足金,即Au999)。这种“夹心饼干”,外层黄金确保了与纯金饰品一致的色泽和质感;内核的白银,因与黄金密度相近,保障了饰品的整体造型和体积,且成本较低。
不过,目前市场上“金包银”名称的使用较为混乱。不少挂牌“金包银”的店铺售卖的“金包银”产品多是指“真·金包银”的规范产品,即外层包裹Au999足金,采用机械加工包覆,金层相对较厚、更耐磨,但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同时,也存在不少“假的金包银”,即将镀金或包金工艺的银饰也冠以“金包银”的名号进行销售。这类产品金层极薄(通常以微米计算),易磨损脱落,其价值和耐久性与真正的“金包银”相去甚远。
记者以买家身份联系多位金包银商家,对方表示可提供NGTC(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证书。对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副秘书长、山东招金金银精炼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永慧提示道,NGTC是国内最权威的珠宝检测机构之一,其证书本身具有公信力,但需警惕涉及“证书真实性与检测内容完整性”两大风险。
一是证书真实≠产品合格:若证书为NGTC正规出具,且检测项目包含“黄金镀层纯度、厚度、重量”“内层材质”等核心信息,则可证明产品基本合规。但需注意:部分商家可能仅检测“外层黄金纯度”,却隐瞒“镀层过薄”的问题。
二是伪造证书风险高发:由于金包银市场乱象多,存在商家伪造NGTC证书的情况。消费者可通过NGTC官网或官方公众号输入证书编号查询真伪,若无法查询或信息不一致,则为假证书。
2024年11月,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关于“金包银”首饰的说明》中指出,市场上大量所谓“金包银”首饰,其实是通过电镀或化学镀方式在银基体表面覆盖一层金。这类产品并非新事物,但因命名、标签、印记及金层质量标注不规范,容易让消费者对贵金属种类和纯度产生误解,进而引发纠纷。
“相较于传统金饰产品,我们在设计上更灵活时尚,款式也比较新颖,比较受年轻人喜欢。而且现在年轻人购买金饰更多是为了佩戴或者取悦自己,对其保值的需求反而是次要的,所以‘金包银’饰品对他们来说更具有性价比。这些饰品相比黄金饰品价格低很多,几千甚至几百元就拿下一套搭配的饰品,对于购买者来说负担小,即使不喜欢了换新的也不心疼。”深圳水贝珠宝市场一家“金包银”店铺的业务经理透露,最近几个月来买饰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虚假宣传投诉频发
金包银的热度上升,消费投诉也随之高涨。
“在某电商平台的金包银店铺购买了3件金包银首饰,经过权威鉴定全部为铜合金材质。”
“发图要求商家定做,商家回复可以定做,做出产品与我要求不符,遂要求退货退款,商家和平台以定制产品不退不换为由,可以按折旧价一半的价格退款。”
“799元买了一条金包银项链,购买时,老板说可按大盘价格回收。结果,回收时,工厂只出价122元。”
记者梳理黑猫投诉平台上2700余条投诉内容发现,消费者多聚焦于其“掉色”“金量不足”“材质假”“回收难”等问题。
“缺金”成为行业一大痛点。由于金包银产品表面的黄金覆盖层极薄,含金量本身很低,普通检测手段难以准确判断实际金重,一些商家更是故意克减金量、以镀代包,进一步侵害消费者权益。
同时,不少商家夸大宣传,如采用“手工古法包金”“五层厚包”“不卖镀金”等话术,甚至宣称“保值传承”“回收方便”。
但事实上,“金包银”产品的投资价值在市场中并未获得认可,且多数黄金回收档口并不接受“金包银”回收。相关投诉信息显示,尽管部分商家出售时曾承诺回收自家产品,但一旦厂家或店家出现问题,消费者很容易回收无门。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指出,回收市场的不认可,与其并非单纯黄金,且缺乏标准有关。但这却给“宣传包装”留下了巨大的用词空间。
一位大型黄金精炼厂负责人解释说,对并不熟悉具体工艺的消费者而言,“包金”听上去更有手作的质感,具有更高的价值和耐久性,而“镀金”则显廉价,因此一些商家在推销商品时会故意混淆工艺,巧妙措辞。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金融业务一部资深律师刘雷表示,不少商家对产品黄金成分、厚度或纯度披露不足,标识模糊,例如使用“包金/镀金/充填金”等描述未加区分,未对不同品类产品进行区别命名,或是金层厚度未明示,均可能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
金包银产品标签或证书一般仅载明“足金/足银饰品”。回收时,只能通过金银分离的方式进行提纯检测,才能鉴定真实的足金含量。
江苏某金店老板表示,金包银的黄金含量主要取决于源头工艺。“金包银”其实只是俗称,工艺上更准确的叫法是“银镀金”或“银铸金”。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首饰究竟“包了多少金”?然而,这正是市场最大的混乱之处。目前尚无不破坏首饰的情况下,能准确验证其黄金重量的方式。
该金店老板告诉记者,去年帮客户定制了一条100多克的项链,含金量为4.35克,折算下来镀金量不到4%。他说:“如果是和熟悉的厂家合作,厂家通常会回收,并按照金的重量来认可价值。只是后期回收时,需要考虑首饰的磨损情况,因此会有一定折扣。因为一旦重新分解提炼,始终会有损耗。”
6月,深圳、广州两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发布行政告知书,对采用电镀等方法将金覆盖层镀到银饰品上的镀金银首饰的名称、标签标识、印记、检测证书等进行规范。两地均明确,此类产品的名称应为“镀金银”。除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固定包在银饰品外,不得称为“金包银”。
今年1月中消协也发布提醒,谨慎选购“金包银”首饰。商家在销售时通常会标注金重银重作为卖点,但很难验证金重银重分别是多少,甚至连珠宝行业专家也难以分辨。市面上所谓的“金包银”首饰,不论是线下实体店还是网络渠道销售,本质是银首饰,绝大多数都是镀金,并非手工“包金”。
加盟倒闭潮加剧
金包银的消费争议,还蔓延到了加盟市场。记者在深圳水贝黄金交易市场走访时看到,不少曾经火爆的金包银加盟店如今大门紧锁,冷清的门店与此前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原本以为这是片蓝海,结果套路层出不穷。”有加盟商直言。记者通过企业预警通梳理发现,自2024年以来,金包银相关个体户和企业注册数量明显增加,但与此同时,也有大量企业相继注销。
这不仅导致品牌运营混乱,更进一步加剧了产品回收难题。很多此前承诺“原店回收”的商家已关门歇业,消费者手持“无人收”的金包银饰品投诉无门。
梁永慧分析,加盟商家集中倒闭,本质是市场乱象下的信任崩塌与盈利模式不可持续,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信任危机导致销量骤降。消费者对“含金量虚标、回收难”的投诉激增,叠加媒体曝光行业乱象,导致市场信任度下降,终端购买意愿大幅降低,多数加盟店因“卖不动”陷入亏损。
二是加盟模式本身存在缺陷。部分加盟总部以“低门槛、高回报”招商,却未提供稳定供应链(如合格金包银原料)、检测支持或合规培训,导致加盟商拿到的产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被消费者投诉后面临退货、罚款。
三是监管收紧与合规成本上升。随着市场监管部门对“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的打击加强,不合规加盟店(如无检测报告、虚假标注)被查处、罚款的风险增加;而合规所需的检测设备、证书成本较高,中小加盟商难以承担,最终被迫退出。
四是竞争恶化与利润压缩。大量商家涌入导致同质化竞争激烈,部分加盟商为抢客源陷入“低价战”,而原料成本(黄金、白银价格波动)却持续上升,最终利润被压缩至亏损。
刘雷指出,尽管现行法律对虚假宣传、产品质量及价格欺诈等已有规范,但在金包银这一新兴领域,行业标准缺失、监管执行不足,加之产品本身保值性较弱,共同导致市场乱象频发。
从消费者角度看,金包银产品应始终被视为“装饰品”而非“投资品”。若以保值增值为目的,建议优先选择标准化、高纯度的黄金产品。而对行业来说,未来能否实现健康发展,将取决于是否能够在工艺标准化、信息透明化、检测规范化和回收机制健全化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
金包银的后半场是什么?
实际上,不少高奢珠宝的核心材质就是合金,并非纯金纯银。
在这一行业背景下,金包银的走红并非偶然。得益于深圳水贝的产业集群,制造和供应链更高效,成本被显著压低;与此同时,金价连连攀升,“重外观、轻保值”的性价比消费心态在年轻客群中愈加突出,金包银正好切中需求。
但热度之外,风险与短板也开始显形。消费者投诉、加盟商倒闭,暴露出金包银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回收链条存在的问题。
梁永慧分析,从生产端来看,金包银存在工艺不规范与含金量虚标等问题。生产缺乏统一的工艺标准,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通过“减薄黄金镀层厚度”“掺杂其他金属”等方式降低实际含金量,甚至存在“镀金冒充金包银”的情况。
从销售端来看,存在定价混乱与信息误导等问题。定价无统一规则,部分商家按“近似纯金重量”高价销售,却隐瞒“仅外层含金”的本质;另有商家模糊标注“金包银”,让消费者误以为是“纯金低价品”。此外,销售渠道的宣传多强调“性价比”“保值”,却回避“回收难”“磨损后露银”等风险,构成信息欺诈。
从回收端来看,存在检测难、渠道少与折价离谱等问题。回收商家普遍缺乏专业检测设备(如X射线荧光光谱仪),难以精准测定黄金镀层的重量和纯度,导致多数机构直接拒收金包银;少数愿意回收的商家则大幅压价,通常仅按“黄金镀层实际价值的30%—50%”回收,甚至低于白银本身的价值,形成“买时高价、卖时贱价”的困境。
一边是加盟商接连倒闭关门,一边却有新玩家不断涌入赛道。记者在小红书上注意到,金包银的加盟广告依然铺天盖地,打着“低门槛、高回报”的旗号,吸引着不少跃跃欲试的投资者。
金包银究竟会昙花一现,还是能闯出一片天地?
答案并非非黑即白。梁永慧认为,金包银市场的热度本质是“黄金高价时代的性价比需求”与“监管空白期的商机红利”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未来取决于能否从“乱象丛生”转向“规范发展”——若标准、检测、监管体系完善,可成为满足装饰需求的合规细分市场;若任由乱象蔓延,终将因信任崩塌而被市场淘汰。
在他看来,若规范到位,比如国家出台金包银的含金量标准、检测认证规则及回收体系,明确“黄金镀层厚度、纯度标注、定价公式”等核心要求,金包银可成为“装饰性贵金属饰品”的细分赛道,满足中低端装饰需求,市场规模或稳步增长。若持续混乱,虚假宣传、伪劣产品持续泛滥,消费者信任彻底崩塌,叠加监管部门加强打击(如将“虚标含金量”按欺诈处罚),大量不合规商家将被淘汰,市场可能逐渐萎缩为“小众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