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被动投资迅速发展,ETF数量扩容,管理模式也悄然生变。
近期,多只ETF产品增聘基金经理,由单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转变成两位或三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
而规模较大的ETF产品中,“双基金经理制”更为普遍。规模超300亿的ETF中,近半数配备两位及以上基金经理。此外,增强型ETF具备“被动跟踪+主动增强”双重属性,信用债ETF也因需要固收研究和ETF运作双重能力,因而这两类基金中,也有多只产品采取“双基金经理制”。
业内人士指出,“双基金经理制”模式能让两位基金经理分担产品管理与营销工作的压力,提升效率。此外,规模较大的ETF采取“双基金经理制”也有一定营销层面的考量:规模较大的ETF产品由两位基金经理管理,能让两人的管理规模数据均得到提升,在宣传推广和代销机构准入中占据优势。
ETF流行起“双基金经理制”
近日,国泰中证智能汽车主题ETF增聘基金经理张浩然。增聘基金经理后,该只基金由吴可凡独管基金变成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
9月底,工银瑞信科创债ETF也增聘基金经理李锐敏。增聘完成后,该基金成为李锐敏、汪湛、易帆三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
此外,富国中证央企创新驱动ETF也于9月底增聘基金经理。该基金由王乐乐独管的基金变成汤杰强和王乐乐共同管理基金。
随着被动投资的迅速发展,更多的ETF也开始采用“双基金经理”模式。这一现象在规模较大的ETF产品中更为明显。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16日,市场上30只规模超300亿的ETF中,14只ETF的基金经理数量大于等于两人,占比近半。其中,海富通中证短融ETF的基金经理数达到三人。
业内人士指出,ETF基金经理除投资工作外,还需要承担一定具备营销属性的工作。规模较大的ETF基金采取双基金经理制,可以分担管理工作和营销工作,提升效率。
从营销层面看,规模较大的ETF选择双基金经理制也有额外考量。一方面,规模较大的ETF产品由两位基金经理管理,能让两人的管理规模数据均得到提升,在后续宣传推广中会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在银行等头部代销机构的评判体系中,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是重要准入参考标准之一,规模数据更优也有助于产品顺利进入优质代销渠道。
多只增强型ETF、信用债ETF采用“双基金经理”制
除规模偏大的ETF外,多只增强型ETF、信用债ETF也采用双人、多人共同管理的模式。
增强型ETF方面,国泰沪深300增强策略ETF、招商中证1000增强策略ETF、景顺长城中证500增强策略ETF、富国创业板增强策略ETF、嘉实上证科创板综合增强策略ETF等多只增强型ETF均采取双基金经理模式。
对于增强型ETF来说,两位基金经理协作有助形成优势互补。其中一位经理可专注于对标的指数的跟踪,确保基金的跟踪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一位经理则可聚焦增强策略,比如通过量化模型筛选高景气个股、在市场波动中捕捉投资机会等。
信用债ETF方面,多家基金管理人对这类产品配置的基金经理团队既有固收投资背景也有ETF管理背景。
以景顺长城深证AAA科创债ETF为例,该ETF由固收基金经理与ETF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其中,基金经理张晓南来自ETF与创新投资部,另一位基金经理陈健宾来自固定收益投资部,专注信用个券挖掘及交易机会捕捉。
此外,鹏华上证AAA科创债ETF也采用“双基金经理”模式,以实现研究与实操的优势互补、管理与风控的协同推进。
其中,基金经理张羊城在产品中主要负责框架设计、指数复制、跟踪误差控制、申赎安排等方面工作。基金经理王中兴则重点负责对指数成分券及其发行主体进行跟踪与信用评估,特别是在成分券调整、潜在信用风险识别等投资管理事项。
随着被动投资火热发展,ETF产品数量持续增长,再叠加“双基金经理制”的流行,ETF基金经理群体也迎来更多职业机会。但业内人士仍然提醒,ETF基金经理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需要保持危机意识。
一银行系公募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ETF基金经理的日常工作中存在一些门槛较低、重复性较高的工作,未来随着AI技术快速迭代,ETF基金经理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可能会被AI替代。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ETF基金经理也需深入思考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积极行动,努力打造个人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