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车自驾、租相机记录美景、租无人机航拍……这个国庆假期,“以租代买”的消费模式在年轻游客中悄然兴起。
租车市场率先迎来预订高峰。某平台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用户提前一个月就确定行程并下单租车,新能源车型订单增长明显,年轻用户成为主力。相机租赁市场同样火爆,热门机型早早被预订一空。社交平台上,甚至还出现了租赁机器人、机器狗“随行打卡”的新奇需求。
灵活、轻负担、重体验——“以租代买”成为新选择,折射出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深层变化。
比如,消费决策更理性。年轻人租赁的商品总离不开以下几个特征:单价相对较高、有需求但使用频率低、技术更新换代快。从经济学角度看,“以租代买”本质上是一种更高效的资源分配方式。租用无人机、专业相机、镜头等高单价设备,日租金从几十元到百元不等,租期越长单价越低,既节省了一次性投入,也避免了因技术迭代带来的贬值风险,还解决了日常存放的难题。
再如,更关注产品实际使用价值。年轻群体更看重即时体验与性价比,不愿为低频使用的高价商品买单。广告词这样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而现在,“以租代买”让用户将重点从“拥有”转向“使用”。
正是看到这一趋势,众多平台与商家积极布局租赁业务,配套推出保险、维保与物流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商品使用门槛。“以租代买”甚至反过来推动企业改变盈利模式与产品策略。
信用体系的完善也为租赁经济提供了支撑。第三方征信机构纷纷入场,逐步建立起适应新租赁场景的信用规则。以信用代替押金,成为新租赁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当然,“租经济”也面临挑战。随着可租赁品类与场景不断拓展,平台方需要在放宽信用门槛与控制履约风险、坏账率之间找到平衡。“残值管理”也是行业共同难题——当产品因老化或过时而无法继续出租时,是该回收利用还是折价出售?目前市场上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标准化的残值评估体系。
随着假日消费场景不断细分,租赁正从一种“临时选择”逐渐发展为“长期习惯”。伴随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商品的运维管理将更智能,租赁体验也将更便捷。一个更成熟规范的租赁市场,不仅能提供更灵活、高性价比的生活选择,也有望成为文旅消费的重要增长极,为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从“买得到”到“租得好”,一个更轻盈、更注重体验价值的消费新图景,正在我们眼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