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题: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系列述评之二
“2024年北京空气PM2.5平均浓度是30.5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蓝天成为常态”,今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援引数据说明这些年推动大气污染防治的切实成效,“我在北京APEC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的‘APEC蓝’没有食言,实现了。”
“敢作敢为、善作善成”,是方法论,更是政绩观。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从来不是为了博取虚名,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这种“说到做到”的行动风格,正是我们党深得民心的关键所在。
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一跃。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庄严宣告。
一个月后,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太行山深处。驱车300多公里,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阜平,走进老乡家中问冷暖、看真贫。
那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干下去。”
坚定的决心,化为坚定的行动。
8年多时间,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带领五级书记抓扶贫,“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一次次履约而来,从塞北高原到乌蒙山区,从秦岭腹地到湘西大山……不避寒暑、不辞辛劳;一次次攻坚拔寨,从做到“六个精准”到实施“五个一批”,坚决啃硬骨头,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认定目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决战脱贫攻坚带来始料未及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以斩钉截铁的战略定力吹响冲锋号:“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当中华民族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如期照进现实,人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
陕北人民至今记得一个“沼气过秦岭”的故事。
1974年初,刚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报纸上读到四川办沼气的报道。为解决村里燃料短缺的难题,习近平实地调研“取经”,回来后着手建沼气池。
建池的沙子没有,就带大家到十五里外的前马沟去挖;水泥运不进来,又带头从十五里外的公社背回来;缺石灰,就自己办烧灰场……
当时,有人劝他放弃:“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儿办不成!”习近平十分坚定:“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半年后,梁家河亮起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老百姓沸腾了。
敢作敢为、善作善成,“不出成效不罢手,我们就是要有这种韧劲和干劲”。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当时秋冬季节常被雾霾笼罩的北京,迎来难得清朗蓝天。
“那几天天气很好,当时有人问,这是‘APEC蓝’,能持久吗?我回答他们,这并不是短暂的蓝天,几年后它将是永久的蓝。”
言出必行,包括蓝天保卫战在内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被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一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对习近平总书记说:“年轻时就来过北京,当时见不到多少树,现在变得这么好啊!”
拍板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护大理洱海,“立此存照”;对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关心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实地察看验收……调研思索、解题定调,把脉开方、督促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项显著标志和生动例证。
以“敢作敢为”的锐气闯关夺隘,以“善作善成”的担当攻坚克难,把一项项部署、一个个承诺从蓝图愿景变为美好实景。
“只要是我们看准了的、认定了的事情,坚定信心、下决心干,就没有干不成的。”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治雾霾、肃贪腐、抓改革、强军队……江山壮丽、人民豪迈的巨变里,镌刻下“言必信、行必果”的为政誓言。
时代出题,实干作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将以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继续写下“说到做到”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