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数千元,无需培训和刷题,就能在网上买到一张专业健身教练证书。近年来,随着健身行业的火热,健身教练群体逐渐扩大,有不少消费者反映,健身机构的教练专业化程度堪忧。某地健身俱乐部就曾曝出,有会员因教练错误指导深蹲导致膝盖韧带拉伤,事后查询发现,该教练所持的“高级健身教练证”实为网购的“包过”证件,并无专业培训背景。
还有媒体报道,不少健身爱好者称,在健身房中,常会看到教练面对付费会员的错误动作没有及时纠正,甚至有的教练自己的动作都存在问题。还有媒体调查发现,健身教练在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长大多较短,导致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交钱就能过”的健身教练资格考试乱象。
教练水平参差,核心是准入与激励失衡。行业无统一职业认证,且不少教练的收入多依赖课程提成,导致教练疲于电话推销、诱导购课,根本无心提升专业能力,自然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对于健身机构而言,卖课依赖则源于预付费模式下的“以新补旧”恶性循环。如今大部分健身机构的收入仍靠预收资金,2024年,某一线城市大型连锁健身房就因过度预收年卡资金、用新会员缴费填补运营缺口,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近千名会员退费无门。事实证明,这种卖课依赖模式不仅会导致会员到店率快速下滑,服务质量也因续课压力骤降。
对整个健身行业而言,教练水平问题的背后,是行业盈利困境引发的结构性矛盾。一线城市健身房租金、人力成本占比高,产品高度同质化,营收高度依赖“会籍+私教”的传统模式,缺乏其他增值服务;同时,传统年卡模式难以适配Z世代“按次消费、碎片化健身”的需求,年轻人更爱下班后1小时团课,而非年卡绑定。
教练水平问题的破局需重构底层逻辑:首先是建立教练分级认证与信用体系,推动体育院校与健身机构合作开展实训培养,从源头提升专业性;对健身房而言,需拓展康复、企业团课等增值服务,探索月付制等轻消费模式,降低会员决策门槛;同时落实预付费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避免“卷款跑路”。
健身房的“预付费”一旦变成“提前锁客”,就会变成“透支信任”的“资金游戏”。而教练的核心也不是“卖课销售”,而是“健康顾问”。只有打破这些模式依赖、重塑教练的专业价值,才能走出“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动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