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春风至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清凉山养猪场,是当地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老牌养殖场。2024年12月,该养殖场负责人老张站在猪舍前,望着满载生猪的货车驶出养殖场大门,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随着1500头标猪成功出栏,11万元“保险+期货”赔付也顺利到账。就在两个月前,他还为生猪价格的波动而忧心忡忡。“大商所农保计划”的出现,让老张在生猪价格“过山车”行情中,真切尝到了“减赔稳收”的甜头。
其实,这并非老张首次接触“保险+期货”模式。2023年,当“大商所农保计划”首次在鄠邑区落地时,他就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从最初被动接受市场定价,到现在能主动根据期货价格信号调整出栏节奏,老张这个养了30年猪的“猪倌”,逐渐意识到了运用期货工具的巨大优势。“去年要是没有期货价格提醒,这1500头猪晚卖1个月,20万元利润就没了。”老张指着生猪期货价格走势图感慨道,“期货价格曲线不仅是数字,更是养猪人的‘生存指南’。”
“安心保障”落地养殖户稳收有道
生猪养殖是鄠邑区重点农业产业。2024年,鄠邑区肉类产量8639吨,同比增长3.4%,年末生猪存栏量达6.73万头。然而,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让当地养殖户如履薄冰。
回忆往昔,老张感慨万千:“养猪这么多年,最怕的就是猪价暴跌。2022—2023年,低迷的猪价让我们亏损严重,资金链差点断裂。”
如今,老张的养猪场年出栏生猪8000~10000头。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防疫、饲料、人工等成本也不断攀升。每当猪价下跌,养殖场的利润便会被大幅压缩,甚至陷入亏损困境。
直至2023年10月,西部期货在鄠邑区推出首单政策性生猪“保险+期货”价格险项目,给当地养猪户带来了防风险“利器”。老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与其中,最终项目的效果让他眼前一亮:“那次我投保了部分生猪,获得了67万元赔付。”
有了前一年的成功经验,2024年,西部期货再次携手当地农户和农企,通过“保险+期货”创新模式,为鄠邑区的生猪养殖产业筑牢安全防线。这一次,项目规模显著提升。
据了解,项目周期为2024年10月22日至12月24日,共为9名农户和1家农企的36200头生猪(共4098.01吨)提供了价格保险,项目规模是2023年的9倍,项目金额约6228.98万元,保费约249万元。项目到期后产生267.12万元赔付,总赔付率107%,农户自缴保费赔付率195%。
老张的养猪场也再次成为受益者。这一次,他投保了1500头生猪,共产生赔付超11万元。虽然赔付金额不算特别高,但对老张来说,却是一份沉甸甸的保障。
“这次赔付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参与‘保险+期货’项目的信心。”老张说,“以前,猪价一跌,我们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了这个项目,至少能把一部分损失补回来。”
期货“灯塔”指引生猪产业航向渐明
“保险+期货”项目不仅赔付效果显著,还为养殖户带来了一个意外之喜——期货价格成为指导他们现货销售的“灯塔”。
项目运行期间,养殖户根据生猪期货的价格走势,合理安排了生猪的出栏节奏。去年年底,老张观察到生猪期货盘面对应的第2年1月的价格较低,及时将生猪出栏。“如果没有及时销售这1500头猪,按后来的市场价格来算,损失大概在20万元。”老张心有余悸地说。
这次经历也让老张对生猪期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我对生猪期货没有过多的了解。”老张感慨地说,“现在,我才明白,通过生猪期货,我们可以锁定未来生猪价格,形成一个对冲风险的机制。”
西部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上海西部永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衍生品交易部负责人冯磊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保险+期货”项目连续两年落地鄠邑区,为当地生猪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助力。当地投保户对这一模式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对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和“保险+期货”风险管理的功能定位理解也更加清晰。
记者了解到,地方政府对该项目从政策层面和资金层面给予了高度支持。2024年,陕西省财政厅对获得大商所资金支持的项目,根据项目在交易所的申报情况,再给予15%~25%的省级保费补贴资金,市县两级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5%。在该项目的保费构成中,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财政各补贴约37.35万元,农户自缴约136.95万元。
鄠邑区农业农村局畜牧渔政科科长叶常青表示,随着项目的推进,农户从中切实受益,逐渐认识到其在风险保障、稳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目前我们不仅关注赔付等可量化指标,还关注项目的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以及对当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帮助,确保农户以较低成本享受高质量保障服务,增强了农户参与积极性,扩大了保障覆盖范围。”叶常青说,该项目被认为能够有效帮助养殖企业化解生猪市场风险,保障生猪稳定供应,促进农民增收。
冯磊透露,从2025年来看,鄠邑区对新一年的“大商所农保计划”参与热情相比2024年更为高涨,西部期货预计在2025年10月至11月继续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
创新“良方”破局农户参保意愿增强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产品需求弹性弱的特性,使农业经营主体长期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农产品期货和期权工具的推出,虽为市场提供了“工具箱”,但广大农户利用这些工具一直面临理解难、入门难、风险高等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主体为中小农户,单个农户产量和期货合约数量不匹配,且缺乏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资金基础和知识技能。因此,中小农户管理价格风险始终是一项难题。”冯磊告诉记者,“保险+期货”模式正是上述难题的最有效解决方法。
从“保险+期货”模式具体传导路径来看,首先,保险公司深入田间地头,统一归集众多中小农户的价格风险管理需求,满足通过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数量要求。其次,农户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保险公司通过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子公司买入挂钩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期权,实现风险逐级转移。在这一环节中,受益于期权买方风险有限、收益无限的特征,以及大商所、地方财政对项目进行保费补贴,中小农户的资金压力大幅降低。最后,期货公司在开展“保险+期货”项目过程中,通过项目人员与投保户的不断沟通,帮助其逐步加深对期货市场的认识。
“保险+期货”模式已推出十周年,在交易所、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各方合力下,农户对期货市场及“保险+期货”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价格风险管理的需求也将持续扩大。
在冯磊看来,未来,“保险+期货”模式将从当前的政策主导逐步转变为市场主导,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投保的意愿会越来越强。
展望未来,在鄠邑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相信“保险+期货”模式将如同春风化雨,让更多养殖户实现“风险有保障、增收有途径”,为当地生猪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