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AI)领域的竞争正加速演进,科技巨头的每一次战略握手,都可能影响未来十年的产业格局。近日,OpenAI与半导体巨头博通达成战略合作,引发行业高度关注。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AI初创公司,OpenAI已先后与甲骨文、英伟达等行业巨头签署了总额约1万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覆盖从算力基础设施到云服务等多个关键环节。在业界看来,这些并非孤立行动,而是着力构建完整AI生态闭环的系统布局。
在全球科技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OpenAI的生态闭环凸显出生态协同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一布局为我国AI产业带来了三点启示。
其一,AI产业竞争已从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升级为产业链协同的竞争。
OpenAI的合作路径清晰表明,AI产业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转变。过去,企业多依靠单一技术或产品寻求突破,追求“单点制胜”。然而,随着AI系统复杂度的提升,全链条协同已成为必然要求: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实际部署与应用,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形成“木桶效应”,制约整体效能。OpenAI通过与硬件巨头深度绑定,有效规避了因某一环节受制而导致的“孤岛”风险。
对我国AI产业而言,同样有必要加快从“点状创新”向“系统布局”的转变。一方面,相关部门宜持续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联合体,打通从算力、开源框架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另一方面,政策层面宜持续引导,促进算力、模型公司与垂直行业用户深度协同,摒弃“各自为战”。
其二,AI产业需要在开放合作中构建具有韧性的生态体系。
AI产业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封闭自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OpenAI的布局诠释了“开放即力量”的逻辑:它并未将自身技术栈封闭起来,而是积极与全球开发者共建。这种模式既降低了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的风险,又通过多方参与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创新活力。
对我国AI产业来说,应在坚持自主可控的基础上,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今年以来,国内多家企业相继发布开源大模型,形成了“既开源、又比拼速度”的良性竞争局面。未来,相关企业应持续在开放合作中积累技术话语权,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韧性供应链。
其三,OpenAI的布局凸显出硬件与软件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算力是AI发展的基础,软件算法则是驱动应用的引擎,二者如同飞机的双翼,缺一不可。OpenAI与甲骨文、英伟达的合作夯实了算力基础,而通过ChatGPT等产品的持续迭代,又不断反哺模型优化,形成“算力支撑应用,应用牵引算力”的良性循环。
对我国AI企业而言,应在算力基建与场景应用上同步发力。一方面,需继续推进智算中心建设,优化算力调度机制,缓解“算力饥渴”;另一方面,宜在金融、医疗、制造业等优势领域深耕场景,通过真实数据反馈驱动技术迭代。避免“重硬轻软”或“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让技术真正扎根产业土壤,开花结果。
总之,面对OpenAI构建生态闭环的动向,我国AI产业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借鉴其有益经验,加快从要素驱动向生态驱动转型。政策引导、企业协同与国际合作三管齐下,构建自主可控、富有韧性的AI产业闭环,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卡脖子”风险的关键举措,更有助于提升我国AI产业整体竞争力。生态闭环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开放创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