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吴瞬
10月19日,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第一期在广州闭幕。
从1957年创办至今,作为中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最全、采购商最多且来源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广交会被誉为“中国第一展”、中国外贸的“晴雨表”“风向标”。
证券时报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在本届广交会上,展馆依旧是车水马龙,排队办证、进展馆的境外采购商更是人头攒动,这一幕景象在过去数十年间不断重演。同时,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企业也云集于此,本届广交会在参展企业方面拥有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优质企业突破1万家,创历史新高。
在这场极致的“双向奔赴”中,不难发现,广交会早已成为中国企业和境外采购商洽谈合作的最佳舞台,那么又是怎样的秘诀让广交会能够数十年长盛不衰?
第一,广交会持续创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据了解,广交会始终以“新”为魂,不断向境外采购商展示中国企业的最新成果,展区以及题材的变化往往映射着我国的产业升级之路。比如,从创办初期卖“土特产”到后来的外贸“老三样”(服装、家具、家电),再到近几年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以及上一届广交会首次设立服务机器人专区,本届广交会则是首设智慧医疗专区,吸引了手术机器人、智能监测及可穿戴设备等47家企业参加,更好展现我国医疗领域先进产品和技术。
第二,广交会与时俱进,善用新技术赋能。作为一个传统的线下展会,虽然每年都有春秋两届,但随着线上时代的到来,如何打破时空限制,让中国企业与境外采购商随时随地都能对接成为应有之义。在2020年,线上广交会初次试水,到第136届广交会前夕上线广交会APP,再到137届广交会分别为采购商和供应商量身定制独立版本APP,线上平台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对广交会线下展的有益补充,更让广交会实现“永不落幕”,为中外企业开展贸易合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三,广交会背靠“大且全”的中国供应链。在广交会上,记者不时就能碰到已连续多年参会的境外采购商,他们往往也被称为“老广交”,而吸引他们持续参加广交会的原因并不复杂,广交会能让他们实现一站式采购,一个展会几乎就能满足他们的所有采购需求——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同时,广交会地处中国制造业重镇粤港澳大湾区,不少中国企业都是展会结识客户,展后立刻就能安排客户前往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的工厂参观、洽谈,订单也借此源源不断地产生。
因此,广交会的长盛不衰,本质上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缩影,更是全球对中国经济信心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