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霓虹初上,结束了一天繁忙工作的年轻群体纷纷涌向球馆、专业培训中心或是社区活动中心,投身于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夜间学习”之中。
这一现象,正是当前教育消费领域蓬勃兴起的一大新趋势的生动写照。近日,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消费报告显示,在众多消费品类中,教育净消费意向位居榜首,预期2025年消费者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将增长5.7%。
为了顺应教育消费的新趋势,进一步激发教育市场的活力,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培育多元化教育和培训市场,规范发展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类非学科教育培训,鼓励相关机构以市场化为导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序发展社区学院、市民夜校、老年培训,提供优质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培训。
教育消费覆盖全生命周期
服务消费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转型升级,是扩大内需的主攻方向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参加夜校培训的“00后”小伙向记者表示,现在年轻人参加培训一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既有舞蹈、歌曲、绘画等艺术培训,也有中式面点、服装设计、AI办公等技术培训。
他表示,尽管工作与生活压力不小,但仍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时间”。
本次教育纳入服务消费,不仅涉及非学科培训、职业教育,还覆盖了托育服务、老年教育、国际留学等多个方面。从婴幼儿到老年群体,从国内课堂到国际留学,教育正在形成一条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消费链条。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政策鼓励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领域发展,推动教育从“阶段化”向“终身化”延伸。这不仅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还满足老龄化社会对老年教育的需求,助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教育纳入服务消费领域,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教育行业,能明显提升教育机构的市场化运行。”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和过往定位为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不同,消费领域则明显更强调市场的作用。
培训市场走向规范化发展
近几年来,受“双减”政策影响,学科类培训受到严格限制,而非学科培训一度处于监管的模糊地带,相关机构的生存与扩张都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此次出台的文件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类非学科教育培训,完善许可条件,符合条件的线上、线下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可依法依规申请行政许可。
据王鹏观察,过去多年里,非学科培训行政许可主要存在的困难包括:标准模糊,跨部门协调低效;资质认定复杂,师资管理缺位;资金监管缺失,预付费风险突出等问题。
“相关文件的规定,相当于为非学科培训发放‘身份牌照’,将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合法合规的机构将获得制度性保障。”深圳市龙华区一家培训机构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同时,消费需求被进一步释放,培训内容有望从单一的艺术、体育等,进一步扩展至编程、机器人、科学探索等新兴板块。
宝晓辉认为,此次出台的政策完善了线上、线下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牌照申请,一方面,细化了许可条件,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合规路径,改变了非学科教培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的困境,机构无需再猜测合规方向,只需对照许可条件完善师资、课程与运营规范,能够直接降低机构的合规成本。
另一方面,确立标准后也会对现行市场进行一些规范,在申请明确的同时也等于实质设立了准入门槛,一些师资不全、教学不规范的小作坊式机构将因难以满足要求而逐步退出市场。
有望催生服务消费新蓝海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全生命周期教育消费新阶段已经来临。教育消费向全生命周期覆盖,有望催生服务消费的新蓝海,为教育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据深圳市龙华区该培训机构相关人员介绍,该培训机构近期也开设了AI相关课程,通过利用AI完成资料整理、视频剪辑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开发等,同时,还根据特定群体的特定需求提供相应课程。
该培训机构相关人员表示:“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加速催生了大量新职业和技能需求,培训机构恰好能够为青年提供一个时间比较灵活,同时聚焦实用技能的学习平台。”
王鹏认为,随着政策推动与居民消费升级,教育消费将从“刚需导向”转向“品质与个性化导向”。非学科类培训、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细分领域将快速增长,形成多层次、差异化市场格局。
目前,成人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消费中增长最快、需求最刚性的领域之一。宝晓辉表示,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职场竞争早已从“经验积累”转向“能力迭代”,倒逼成人教育消费呈现出鲜明的“技能刚需+学历增值”双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