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德国汽车经济学专家、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在湖北武汉体验了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驾驶过程平稳顺畅,就像坐在飞毯上一样,充满未来感。”杜登赫费尔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这一体验让他对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刮目相看。
此次访华,杜登赫费尔走访了湖北、广东等地,体验了中国智能出行和高科技企业的最新成果。他表示,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技术实力“令人惊叹”。无论是交通信号灯识别,还是复杂路况下的平稳驾驶,都展现了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优势。
在深圳,杜登赫费尔参观了华为总部。“这是一家独一无二的公司,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在与华为员工深入交流的过程中,自己能够感受到华为务实开放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在他看来,中国科技企业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前瞻布局,正是推动相关行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力量。
杜登赫费尔近年来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已走在世界前列,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正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十分令人钦佩。”他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向电动汽车转型就是信守这一承诺的体现。”
杜登赫费尔强调,中国在动力电池产业上的突破具有全球意义。“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凭借创新和规模化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电池供应商。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德国车企正与之密切合作,提升其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凭借激光雷达、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的协同发展,中国正构建起智能汽车的完整生态链。”杜登赫费尔坦言,“未来汽车产业的超级大脑将来自中国。”
全德汽车俱乐部的报告指出,中国汽车在多项欧盟汽车安全测试中表现良好,电池技术成熟、续航里程合理、制造质量优良。“中国汽车产业的成功得益于树立长远战略,坚持‘长期主义’。”杜登赫费尔说,“这正是德国和欧盟应该学习借鉴的。”他指出,中企可以为欧方提供电池、自动驾驶等技术支持,欧方可以为中企提供提升底盘性能等方面的经验,“欧中企业可将各自优势整合,取得更大成果,这是明智的选择。”
杜登赫费尔表示,中国在免签政策、市场开放等方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为欧洲企业拓展中国市场创造便利条件,“这将带来更多合作机遇”。他直言,“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中国同行将是欧洲汽车产业的巨大优势。”他认为,“国际合作并无‘神奇公式’,理解与信任才是基础。欧中加强合作,将铺就一条汽车产业发展的‘黄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