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办学硕士学位项目毕业开学典礼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技术是引擎,业务是罗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驾驭数据、预见风险、发现机遇的战略型财务分析师,而非单纯的数据技术人员。这一培养理念正是学院应对行业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举措。”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卢文彬看来,问题的核心在于实现从“工具思维”到“业务思维”的跃迁。学院致力于培养学员的三重关键能力:一是批判性数据素养,培养学员超越代码,洞察统计陷阱,并理解模型局限的能力,成为能甄别数据真伪与价值的“侦探”,而非被动接受数据的工人;二是深度融合的业财洞察力,基于会计这一“商业语言”,将数据分析深度融入销售、供应链等业务流程,让学员能从成本异常或账目波动中,嗅到风险或发现效率提升的机会;三是前瞻性决策支持力,培养学员学会用数据讲故事,将复杂分析转化为关于风险与机遇的清晰、前瞻的商业洞察,支撑战略决策。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院长奥哈德·卡丹认为,在人工智能重塑商业格局的新时代,建议管理者从战略意图出发,而非受技术热情驱使,将人工智能举措与长期战略目标对齐,避免零散的试点项目,并确保技术投资带来可衡量、可扩展的价值。
奥哈德·卡丹还指出,管理者必须成为“双语者”,既能精通商业战略,又通晓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同时,管理者应致力于构建动态的学习型组织,倡导实验精神与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推动各层级持续技能提升,培育对人工智能伦理的认知与责任创新意识。另外,管理者应引领系统性转型。真正的转型是将人工智能融入组织的核心战略、结构与文化之中。
生成式AI(如ChatGPT)的爆发,让AI从“分析”走向了“创造”,这会对商业决策、财务分析乃至审计伦理带来哪些颠覆性的影响和潜在的风险?
“未来企业的竞争本质是‘AI 赋能能力’与‘人类独特价值’的协同进化能力竞争。管理者需跳出 ”AI替代人类“ 的二元思维,建立‘AI 作为认知延伸’的新范式,在数据洪流中坚守人类独有的价值判断、伦理感知与创新直觉,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理性的辩证统一。”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刘凤委教授分享道。
他进一步表示,互联网与生成式 AI 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聚焦信息传播,而后者核心是知识创造,这一特质将对公司组织产生影响,其重塑了商业决策逻辑,深度改变了组织协同与运行控制方式,对企业经营与管理甚至带来革命性变革。伴随技术革新的风险与挑战也不容忽视:一是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冲击;二是AI训练数据质量不足可能导致知识创造与运用出现偏差甚至 “幻觉”;三是 AI 在缺乏伦理情境下仅能进行事实判断,难以处理复杂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决策最优性;四是责任认定层面存在模糊地带。
刘凤委认为可采取的改进路径包括:让AI专注于任务边界明确的知识型工作以降低出错概率,提升AI训练数据质量,发挥AI在事实判断领域的优势而由人类主导复杂逻辑下的价值决策。同时,推动管理者能力重构与组织能力升级 —— 管理者需平衡 “算法思维” 与 “人类直觉”,组织可通过设立“AI治理委员会” 等机制解决算法歧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