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着“眼睛”,能自主行动,并进行团队合作……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工业场景中的机器人成为吸引观众的明星。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机器人不再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程序操作,而是拥有了自主性,开始以柔性能力处理生产过程中各项无法事先安排的情况,成为人类生产者们能干的“同事”。
在实际生产中,机器人必须能在复杂环境中行走自如。科技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BB”)展台上,机器人通过“基于外部引导运动”功能,能在生产环境中快速、准确地跟踪和优化运动路径,灵活避开障碍物,精准完成各种复杂操作。ABB全球首发的OmniCore EyeMotion视觉系统如同机器人的“眼睛”一样,可让机器人使用任意第三方相机或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
ABB业务部全球总裁马思康介绍,过去机器人的“眼睛”需使用专用高级摄像头硬件,现在OmniCore EyeMotion一举突破这一限制,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自主性与多功能性。通过该系统的帮助,ABB的机器人得以控制运动路径无法事先确定的滚动小球,柔性操作能力有了极大提升。
机器人不仅具备自主性,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在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区,一个集成不同形态机器人的“未来工厂一角”场景使观众大开眼界。双足人形机器人在传送带边精准分拣物料,轮式机器人灵活在设备间穿梭,多足机器狗在复杂环境中稳定巡检,协作机械臂则在高精度工位上完成装配任务……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并非孤立作业,而是在统一调度下协同完成从抓取、检测到搬运、组装的全流程任务。“多形态机器人军团协同作战模式,将生产柔性提升到全新高度,为构建未来工厂提供清晰蓝图。”工作人员介绍。
AI+机器人的生态互补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人工业场景的“含智量”。在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展台,AI+工业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JAKA OTA智慧服务平台展示着10台机器人实时作业的情况。作为智能中枢,该平台实现了多机器人协同管理、远程运维及批量部署,可降低实际生产场景中60%的停机时间与50%的维护成本,精准化解制造业“应用难、协同弱、运维繁”三大痛点,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从单机智能到群体智能的解决路径。据悉,该平台已嵌入节卡机器人产品服务12个标杆项目,在汽车、3C电子领域展开场景验证。
机器人的生产线规划也正从人工智能浪潮中获益。在ABB展台,记者看到,使用RobotStudio智能系统,用户只需手持手机等移动设备对生产空间进行扫描,系统便能在几秒钟内生成生产线布局的最优解,大大节省时间成本。此外,在生产后勤工作中,机器人的运维模式已进化为预测式,即通过将单机运行数据与全球产品数据库进行动态比对,并结合视觉系统监测导轨等周边设备,提前洞察潜在风险。ABB工作人员举例说:“当某台机器人的部件平均转速偏离正常水平,系统会提示预备相应备件,防患于未然。”
AI技术也能帮助机器人变得更加绿色——通过算法优化运动轨迹节能,或是在待机时将机器人调整至低能耗状态。这些看似微小的优化,在规模化部署中将汇聚成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