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资深的校长管理最年轻的大学。”在第一届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如此形容王树国。
今年初,教育部批复同意设置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67岁的王树国出任校长。此前,王树国曾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两所公办“双一流”高校校长。
近年来,以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异军突起”,致力于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探索“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办学。
其中,福耀科技大学还有一个显著标签——民办,由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发起。首届招生,福耀科技大学仅招50名物化类本科生,在部分省份的分数线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可谓“开门红”。
无论论坛环节还是会后采访,王树国备受关注的,就是从老牌公立大学转入年轻民办高校的体会和感受。王树国谈到,民办高校的兴起是国家成熟的标志,意味着社会各界均关注到教育的重要性,愿将积累的财富投入对下一代的培育中,形成社会责任与思维理念的正向传递。而民办高校与民营企业相似,机制更灵活,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响应度更高,这是其优势所在。
王树国对福耀科技大学的学生寄予厚望: “我希望他们是改变世界的人,希望中国未来能出现一批在科学、产业以及社会其他领域卓有建树的、留下世界影响的年轻人。”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担任校长,有何不同体验?
王树国:传统的公立大学更严谨、制度设定更严格,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家往前冲的欲望,因为一冲就容易越界。民办高校就像民营企业,活力更旺、机制更灵活,因为它们要时刻关注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能否得到社会认可,如果社会不欢迎,没人报考,明年就该倒闭了,难以持续发展。
这也是民办高校的优势所在,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更高。要向公办大学学习的是,稳住心神,该做“从0到1”基础研究的还是要做,该耐住寂寞的还是要耐着,不要急功近利,为了短期利益歪曲了办学的真正价值。同理,民营企业也要警惕,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丧失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真正有眼光的企业,既要看到当前的利益,更要看到长远的利益。
21世纪经济报道:近几年涌现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中,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都是民办高校。如何看待民办高校的兴起?
王树国:民办高校的兴起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
以前大家的习惯性思维是,公益事业全靠政府掏钱来做,这可能导致一种局面:只有政府关心公益事业,其他人则认为与之无关,最多就是做一点慈善。实际上,最大的慈善是将精力投入下一代。就像一个家族企业,无论今天做得多好,如果下一代不成才、接不住,可能老一辈的努力全白费了。国家也是如此,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成功的企业家将积累的财富更多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
这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而是说社会财富的积累和资源的投入,让这些投资者与受教育者更能联系实际、联系社会,他们传递着爱心,更传递着一种社会责任和思维理念。
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首届招生,福耀科技大学希望培养怎样的人才?
王树国:我希望他们是改变世界的人。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人物,比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一个年轻人做出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大模型;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把机器人制作得那么棒,超过了大家一直崇拜的波士顿动力;大疆创始人汪滔,也是把无人机做到了在世界上绝对领先。
这一批年轻人已经脱颖而出,为什么我们不能培养更多这样的人才?我希望中国未来能出现一批在科学、产业以及社会其他领域卓有建树的、留下世界影响的年轻人。在未来的教科书上,会出现更多中国人的名字,我希望就出在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