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生病或遇到难题,自己远在千里之外,一时赶不回来怎么办?据媒体近期报道,在辽宁省等地出现“外包儿女”新业态。第三方人员以“临时子女”的身份,为空巢、独居老年人提供陪伴等情感服务,既能替子女陪伴爸妈,也能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老年人身边“看得见的依靠”。“外包儿女”新业态一经诞生,深受有这方面需求的老年人和子女的认可和欢迎。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数据显示,在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空巢老年人占比已超过一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70%,很多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照料存在担忧,迫切希望能有人在他们生病等突发状况发生时陪伴左右提供帮助。
而身为儿女,谁不希望能够守着父母尽孝?但现实中,为了生计、前途,为数不少的子女不得不离开家乡。父母生病、遇难题,自己干着急回不去,那种无力、揪心感,想必在外打拼的儿女都有深切体会。
“外包儿女”这种服务的出现,给远方的儿女们递上了一根“救命稻草”。有专业团队能替自己“常回家看看”父母,尤其是在父母遇到难题和困境时能够及时赶到,对于子女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安慰。同时,“外包儿女”也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温暖。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外包儿女”新业态的出现,绝非偶然的猎奇,而是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下的产物,其本质是通过市场化的服务,将本属于亲情范畴的“情感劳动”转为可供购买的服务,有效化解儿女不在老年人身边的“痛点”。毫无疑问,“外包儿女”新业态为当下日益红火的“陪伴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而对于老年人及其子女来说,选择此项服务是他们在面对养老难题时主动寻求外界帮助的一种有益尝试。
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陪伴也有一定隐患。比如,“外包儿女”不是持证上岗的护工,护理知识欠缺,遇到突发状况很难正确应对;“外包儿女”与老年人的相处过程可能引发财产纠纷,牵涉法律问题;“外包儿女”毕竟不是亲生子女,靠金钱维系的“感情”一旦疏离,可能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作为新兴事物,“外包儿女”新业态既需要培育,也需要规范。有关部门应坚持既积极又审慎的态度,秉持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理念,采取设置风险底线、逐步加以规范的方式,为“外包儿女”新业态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外包儿女”从业者也要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此外,以市场手段弥补家庭结构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活需求缺口虽值得肯定,但社会养老保障的主体责任,永远在政府与社会。“外包儿女”新业态的兴起,同时也是在提醒人们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建立一个让老年人无论有无子女都能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的社会保障系统?
当亲情不再可“外包”时,服务保障与社区温暖应当及时“到场”。为此,需要充分借助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更加充足,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总量短缺与结构矛盾有效化解。如此,老年人才能老而无忧,子女在外也才能放心安心。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