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柳鹏在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之金融与保险论坛上表示,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深化航运保险产品创新,加强数字赋能等。
柳鹏介绍,我国航运保险的发展基础良好,根据国际海上保险联盟的统计,2024年我国海上货运险保费收入排名世界第一,船舶险保费收入排名世界第二。上海已成为区域航运保险中心。上海航运保险保费收入规模保持全国第一,2024年上海地区的船舶险及货运险保费收入达到67亿元人民币。航运保险的要素进一步集聚,上海集聚了60家经营船货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性保税协会,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的会员单位占全国航运保险市场份额超过了90%。
在柳鹏看来,我国航运保险发展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从机遇看,我国迎来了政策、市场、产品、技术四方面的利好。从挑战看,新旧风险交织叠加,在传统方面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存在,导致船舶绕航、港口拥堵等,可能形成资产被扣押或损坏、局部供应链受阻等潜在风险。从新的显现风险方面看,锂电池等新能源相关货品运输过程中仍面临较高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增大,国际形势导致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特殊情景下的挑战显著增大。这要求我国既要把握机遇,又要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发挥好航运保险、稳定器和减震器的作用,及时提升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为航运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对此,他建议:一是深化航运保险产品的创新,加快完善多式联运责任保险供给,探索绿色船舶保险、智能船舶保险等新险种发展。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航运保险服务。推动建设航运保险的数据联盟,汇聚多元数据,为产品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保险机构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精准风险画像和动态定价能力,推动保险产品差异化。深化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形成覆盖承保、理赔、再保险以及争议解决的全流程数字化保险体系。
三是提高航运保险的承保能力,推动我国航运保险机构提升滞留能力、定价能力、条款研发能力和全球服务能力。依托上海的区位和制度优势,建设综合性服务平台,重点面向绿色船舶、智能航运等新兴领域提供制度研究、标准制定和服务输出的支撑,也支持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在香港等关键市场设立服务机构,提升专业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研究推动中小船东建立互助保险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