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港股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
不论恒生指数还是恒生科技指数,短期跌幅都超过10%。对于港股的低迷,笔者一度感到担忧,担忧的是今年火爆的IPO市场,是否会因此陷入低迷。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有些多余,港股IPO的含金量还在进一步提升。
看了一下港交所更新的拟IPO公司情况,仅仅上周,就有22家公司递交了新的招股材料。这22家公司,行业覆盖面非常广,既有半导体产业,又有生物医药科技、云服务等高科技领域,还有新能源龙头阳光电源。此外,消费领域的代表印象大红袍、遇见小面,券商行业的首创证券等公司也在其中。
统计显示,截至上周末,已有近300家公司递表港交所,更有近百家A股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创下历史纪录。然而,港股IPO含金量的高低,并非单纯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就已经上市的多家重磅公司来看,不仅融资额高,而且上市之后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比如上市不久的紫金黄金国际,上市后仅用了3个交易日,股价就较发行价实现翻番。
再比如,5月上市的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发行价44.05港元,而前期最高价已经突破95港元,参与认购的投资者,尤其是基石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
最强的还是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263港元的发行价,上市首日才290港元左右,而10月初最高涨到了614港元。此外,机器人产业链龙头三花智控表现同样出色,今年6月上市后,股价从最低的20.7港元起步,最高涨到了46港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虽然新股上市数量多,但上市首日破发的概率在降低。有统计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在港股IPO上市的68只新股中,共48家在上市首日收涨,4家收平,16家收跌,上市首日破发率为24%,为2017年以来新低。
以上数据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港股IPO的赚钱效应在提升,结果就是吸引更多的机构参与到港股打新中来。近期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不少大型私募基金,也在进入港股参与打新。比如高瓴旗下基金管理平台HHLRA、高毅、景林等私募,都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了紫金黄金国际的新股认购,金额都是数以亿计港元起。
以前,笔者一直比较担心的一件事是,二级市场一旦火爆,一级市场就大幅扩容,接着导致二级市场参与资金被分流,股市降温,接着一级市场又受到冲击。这种循环,在A股屡见不鲜,我们甚至会看到,为了维持A股的活跃,不惜以放缓一级市场融资为代价。然而,这在今年的港股市场,似乎并不存在,IPO的大扩容,也不会影响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至于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尽可能把市场的事都交给市场,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来自我调节。
综合来看,港股IPO的“含金量”提升,早已超越单纯的数量扩容,而是扎根于优质企业的持续涌入、上市后亮眼的赚钱效应。这些更得益于市场化机制下,一级与二级市场的良性互动。这种“质”“效”兼具的格局,不仅让港股IPO的吸引力持续凸显,更印证了其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愈发坚实的价值锚点,未来有望吸引更多优质资产集聚,进一步夯实“含金量”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