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更加明确了保险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职责使命与实施路径。
近日,中再资产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巍表示,保险资金亟须实现从“长期资本”到“耐心资本”再到“有为资本”的能级跃升,主动适配投融资新范式。这意味着,保险资金不仅要做时间的朋友,更要成为产业趋势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坚定陪跑者”,在科技创新全周期中展现新作为。
发力科技金融是保险资金的时代使命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格局构建加快。从半导体自主可控持续突破、DeepSeek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成果密集涌现,到创新药出海步伐提速、“新三样”出口逆势增长,科技创新正成为综合国力跃升的核心支点。
李巍认为,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路径。科技金融作为重构“制度-资本-技术”关系的关键加速器,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要激活创新生态离不开科技金融的精准灌溉。李巍认为,科技金融的核心价值关键在于双重赋能:一方面,通过资金融通、风险分散等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本配置以精准赋能企业创新,这在创新成本高、风险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借力金融创新拓宽资本市场服务半径,全面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肩负着服务实体经济、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使命,新“国十条”也强调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新兴产业集聚迸发,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李巍介绍,保险资管机构在服务科技创新领域已初步形成覆盖企业全周期、贯穿产业链纵深、融合多种金融工具的综合性布局。比如,在一级市场早期阶段,保险资管机构注重“投早、投小、投创新”,以小额分散策略布局VC阶段早期项目,以耐心资本获取科技创新的长期超额收益;在中后期及并购阶段,充分发挥规模优势,以大体量资金支持成熟项目,追求稳健回报。
支持科技创新机遇挑战共存
历经三十余年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持续完善。
“市场正呈现积极向好态势。”李巍表示,中国硬科技加速实现技术突围,向价值链上游迁移,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快速渗透至多场景,为科技产业投资创造了丰富的结构性机会,政策与市场层面亦多次释放出积极信号。同时,面对多种不确定性,科创企业通过产能出海、市场分散、资本整合,展现出高度的产业链韧性,新一代本土科技公司的反哺效应逐步显现,推动产业生态焕发新活力,新的资金通道、合作机制与估值体系加速形成,市场活力与信心持续增强。
从行业来看,发展科技金融不仅是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也是保险资金破解“资产荒”的重要路径。在李巍看来,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握、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理解,将成为保险资金投资能力的“胜负手”。
近年来,财政部等部门已出台多项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的举措,有效提升了保险资金对市场短期波动的容忍度,“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持续完善。李巍认为,保险资管机构需积极锻造核心能力,打造全周期科技投资管理体系。
具体来看,一是深化产业链投研,前瞻布局,拓宽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渠道,沿半导体、AI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图谱式研究”。二是优化资产配置,平衡风险收益。构建以成熟期科技企业的稳健收益为“压舱石”、以成长期项目增长红利增厚投资收益的配置框架。三是强化主动管理,深度赋能,为硬科技领军企业提供“融资+融智”综合服务,既做科技企业的长期资本合伙人,也成为产业升级的战略赋能者。四是构建协同生态,积极联合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等其他不同类型、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及产业资本,共建多元化、“马拉松”接力式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
但在科技金融领域,由于技术迭代迅猛、风险结构复杂等,其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这也为保险资金带来一定挑战。”李巍表示,从债权投资视角看,科创企业普遍资产规模偏小,抵质押物不足,无形资产占比高且尚未盈利,这些特征对传统信用模型评估、风险定价逻辑带来的挑战,制约了保险资金债券投资的深度。从权益投资视角看,技术转化前景的不确定性,产业链波动外溢风险、估值锚缺失以及一级市场退出渠道不足,仍是制约权益投资人深度介入的关键因素。
作为中国再保旗下的专业资管平台,中再资产坚持长期主义,将深度服务科技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纳入年度服务国家战略计划与资产配置计划。
李巍介绍,中再资产依托多资产投资优势,组建垂直领域专业投研团队,发挥境内外双投资平台协同优势,立足全球视野和国家战略宏观视角,研判技术迭代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深入挖掘保险资金与科创产业的契合度与适配性,锚定新质生产力开展前瞻性研究和布局。
一是聚焦核心赛道,推进体系化布局。重点围绕硬科技、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核心赛道,依托“直投+PE”模式的协同优势,体系化布局科创股权投资。近5年来,新增科创类股权投资项目超20个,覆盖专精特新企业300余家,投资阶段全面覆盖早中期至并购重组。
二是深化基本面研究,前瞻布局科技赛道。2025年上半年,大模型、机器人、高端制造、创新药等泛科技领域,因产业突破与市场预期共振,催生显著投资机会。基于扎实研究,中再资产聚焦具备核心关键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进行超配,在AI、半导体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股票持仓占比近40%,有效把握了结构性行情。
三是积极拓展投资边界,主动挖掘创新品种。深度参与科创票据、科创债、科创债ETF及科创REITs等创新工具投资,创新编制“中诚信-中再智惠保绿色投资债券指数”,设立“中再科技兴邦资管产品”,为科技创新企业注入资金动力。
截至今年6月末,中再资产科技金融领域投资余额近200亿元。未来,中再资产将进一步强化金融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做科技企业成长的“陪跑者”和产业升级的“赋能者”,为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金融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