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0 16:25:00 股吧网页版
中国航运延续增势支撑外贸 未来如何穿越“风浪”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缪琦

  在百年变局之下,全球经贸格局深度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加剧,外部环境“风高浪急”。中国乃至全球航运业何以延续增长,又该如何穿越“风浪”,为外贸提供支撑?

  在10月19日举行的“2025北外滩国际海运论坛”上,多方以“在世界变局中发展航运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就航运领域当前的“天气”与未来航向展开探讨。

  当前“天气”

  海事咨询机构德路里董事总经理蒂姆·鲍尔用“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来形容当前国际航运业所处的“天气”。

  他认为,影响“天气”的主要有四个核心要素。首先是全球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评估中指出,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明年为3.1%。可以说,尽管挑战重重,全球贸易仍在持续增长。其次是能源转型,这不仅意味着未来贸易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也意味着需要在燃料选择上做出艰难抉择。第三是新船订单量,“想了解某一航运领域的前景,只需看其新船订单量占现有船队规模的比例”。基于数据变化,明年及后年的集装箱航运业将面临压力,并可能在2026年出现亏损。

  这也意味着,在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且各领域需求保持温和增长的大背景下,贸易摩擦正在产生特定的干扰影响,而运力过剩则是需要关注并重点应对的挑战。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提出,贸易格局、全球化格局以及经济冷暖,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者互相成就、互相促进。从整个格局来看,目前全球贸易、航运、全球化遭到了逆流,但未来终将回到正常贸易全球化的时代。

  在黄文涛看来,变局之中有四个重要的线索或趋势与航运业高度相关。首先是全球货币体系的变化,美元占比逐年下降,黄金占比上升,人民币资产也有所提升;其次是资产价格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全球资金开始重新定价中国的资产价格,这在未来几年仍是确定的趋势;第三是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十四五”规划明确规范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与海洋装备与航运密切相关,叠加消费升级和综合国力抬升的机遇,中国乃至全球航运业的恢复都将受到正向的拉动;第四是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其中,越来越大比例的中国贸易开始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同时中国新质生产力贸易和服务性消费也逐步提升。因此,面对逆全球化挑战,全球化贸易的恢复与繁荣仍值得期待。

  中国“路径”

  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供应链不稳定性凸显,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重构产业生态,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航运业在创新实践中,努力走出自己的“路径”。

  中国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付绪银在论坛上提出,自上届论坛举办以来,中国航运业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成绩。2024年,全国水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5%,完成水陆货运量98.1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1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3亿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4.7%、3.7%和7%。今年1~8月,三大指标继续保持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3.8%、4.4%和6.3%,有力支撑国内经济与外贸发展。

  与此同时,绿色化、智能化已成为航运业发展主线。新能源船舶规模持续扩大,绿色燃料供应体系不断完善;自动化码头已达60座,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应用,技术水平全球领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实现了新突破,其中,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国际船舶检验业务落地,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启动建设,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万敏就发展航运新质生产力提出六条路径建议,分别为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动数据互联互通,深化AI技术与航运融合,促进绿色能源与航运深度融合,推动全球规则完善。其中,面对地缘冲突与港口拥堵等风险,中远海运通过强化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构建覆盖海运、铁路、公路、仓储等多式联运的全链路服务体系;针对行业数据孤岛问题,集团与全球头部港航企业共建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目前已将进口办单时间从2天压缩至4小时,助力贸易流程从“纸张”向“数据”转型;在绿色转型上,2024年其新造船中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船舶占比超三分之一,并完成国内首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的绿色甲醇加注,实现“城市垃圾制甲醇—燃料加注—船舶应用”全链贯通。

  在论坛现场的“成果发布”环节,国内首个专门为航运业打造的垂直领域大模型“Hi-Dolphin航运大模型”以及中远海运集团绿色船舶改造产品成果正式发布,上海港跨境电商运营中心也宣布建成投产。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智能家居事业群总裁赵磊表示,当前行业面临三大结构性挑战,即贸易冲突、技术封锁和本地保护主义持续演进,传统以成本优势竞争的范式逐渐消解;地缘冲突与能源危机频发,深刻暴露了全球物流体系的脆弱性;消费需求从“基础的标准化”迈向“差异化,个性化,本地化”。在此背景下,“低成本制造”已非唯一的竞争力。制造企业必须构建“技术领先—供应链安全—本地化运营”三位一体的新型韧性体系。为此,美的的应对战略为“科技领先与全球协同”。在“出海”上,他们正在经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型,一方面落地由技术驱动的OBM(自主品牌制造)优先战略,2025年上半年,其智能家居自有品牌海外占比已突破了45%;一方面推动绿色节能与技术服务双轮并进,并成为可持续生态的共建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交上海通大学讲席教授黄震提出,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取得跨越式发展,并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而能源绿色转型无疑为绿色航运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过剩绿电可用于制取绿色燃料,实现燃料脱碳与能源储存双重目标。同时,我国在船舶与动力研发上同步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国内首制16000TEU甲醇双燃料船交付使用,中船动力交付全球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主机,国内最大功率氨发动机实验室建成等。

  未来“航向”

  全球近九成贸易通过海运完成,航运无疑是全球经济的核心支柱。那么,中国乃至全球航运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方向何在?

  克拉克森研究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负责人史蒂夫·戈登表示,面对重大干扰事件与不断变化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航运业始终展现出强大的灵活性与韧性。受到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今年全球贸易增速预计将略有放缓。但必须结合去年的背景来看待放缓——去年是15年来货运周转量增长最强劲的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仍是航运业最大的市场,约31%的海运量与中国相关,而美国这一比例仅12%。近几个月来,海运贸易已开始显现复苏迹象,尤其是油轮市场,自今年夏季以来,油轮的租船费率大幅上涨。

  史蒂夫·戈登提出,中国在航运领域的重要性还体现在:预计今年全球52%的船舶将由中国造船厂交付,超过40%的船舶维修业务也将在中国开展。全球船舶总吨位达17亿总吨,其中18%由中国企业拥有和控制,“由此可见,中国是航运业至关重要的市场”。

  他认为,关税战在干扰全球贸易及航运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机遇,比如在集装箱运输市场,部分航线的运量有所下降,而另一些航线的运量则出现增长。“关税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我们必须记住,近90%的海运贸易目的地并非美国,全球还有许多其他重要市场”。

  史蒂夫·戈登强调,从长远来看,市场复杂性将持续上升,这同样既带来风险也带来机遇,在那些有发展与投资活动的地区仍呈现出增长潜力。能源转型虽存在不确定性,但仍是至关重要的潜在趋势,并在货运品类拓展以及替代燃料的应用、船舶技术改造、船舶航行速度优化等领域显现出机会。

  展望未来,黄震认为,中国凭借丰富生物质碳源、工业二氧化碳资源、领先风光发电能力与强大装备制造基础,有望成为全球绿色燃料核心供给国,持续推进绿色航运发展。

  “不像石油是开采出来的,一定程度上新能源是‘生产’出来的。”全球独立集装箱船东塞斯潘(Seaspan)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兵也表示,这让中国航运在绿色低碳的发展中,无论是规模、技术还是成本都将在全球极具竞争力。在新燃料选择不明确的情况下,拥有改造能力和实践经验是中国供应链可以带来的确定性。

  在目前地缘政治格局错综复杂,国际航运绿色低碳路径不明的形势下,做好自己,迈小步,不停步,在现有的技术和可控的成本范围内全力实践现有船舶改造升级,是塞斯潘确定的选择。陈兵说,他们始终是中国造船坚定的支持者,单从商业规则角度来看,中国船厂在产能、价格、质量、交付稳定性上均处于全面的领先地位。过去四年来,他们自造船或替客户下单的船舶已超过170艘,其中在中国下单的船舶约158艘,总金额超过208亿美元。其船舶改造项目几乎全部在中国修船厂完成。此外,他们还与中国船厂、金融机构、客户共同协作,实现人民币在造船、融资、租约等各领域的全场景应用,切实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在航运领域的发展。

  关于中国乃至全球航运业的“航向”,付绪银在论坛上提出四项发展主张:坚持互利合作,维护公平开放航运秩序;推进互联互通,共建畅通高效的航运网络;强化科技赋能,加快绿色智能转型;加强安全保障,共筑可靠、韧性的海运体系。

  付绪银表示,中国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为,将积极参与全球海事治理,与更多国家商签绿色航运走廊合作文件,加强在绿色、智慧、安全等领域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同时将深化“一带一路”海运连接,根据市场需求完善海运沿线航线布局,持续推动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协调,与现代物流,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还将扩大低碳燃料的规模化供给,完善港口新能源加注供应体系,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打造零碳港口,加快研发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系统探索“船-港-航”协同的智能调度系统等。面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的严峻考验,还将建立航运供应链动态感知、风险预警和协同应对机制,并完善跨区域联合搜救机制,织密通航安全保障与应急搜救网络。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宋晓东也在现场提出三点倡议,包括共同推动技术标准的开放与兼容,共同构建绿色能源的全球协作网络,共同打造数字化供应链协同平台。

  赵磊业认为,未来制造业与航运业的合作也应从“物流服务”升级为“价值共创”,在共建绿色物流体系、打造智慧供应链以及创新物流服务模式三方面深化协同。

  交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杨涛就金融助力航运业提出三点思考,称将增强绿色金融供给,支持航运低碳转型;推动数字化融合,提升航运金融效能;赋能智能化高端化制造,助力船舶产业升级。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