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将重新定义汽车,汽车将突破行业范围”。“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期间,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在演讲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智驾系统已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产生了数据与智能的“飞轮效应”。
在汽车行业有着20年投资经验的刘二海,投出过易车网、神州租车、摩拜单车、蔚来汽车等明星项目。他说,汽车已成为中国GDP占比第一的产业,激光雷达、调光玻璃等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正快速发展,智能驾驶将成为最早开启商业化的具身智能产业之一。
那么,在智驾赛道,哪些代表行业新方向的潜力项目值得投资人长期陪跑?新一代AI基础设施的投资逻辑正发生着怎样的转变?全球化视野下资本又将如何助力中国企业把握出海机会?10月17日,刘二海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
智能驾驶是AI的一大典型场景
“下一个十年,AI这一通用技术带来的智能化变革将影响所有行业。”在刘二海看来,技术革命往往分为投入期和渗透期两大阶段,AI领域的早期投资,一类集中在芯片、算力、模型与数据等基础构建,另一类则集中在互动、编程、视频生成等典型应用。
“在这个阶段,必然是投资基础构建和典型应用,而非过早地投入末端应用。”刘二海告诉记者,AI成为普遍、安全、可靠、经济的基础设施后,会向各行各业深度渗透,那时应用会变得更加广泛,但全面渗透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有人会担心AI泡沫已现,而刘二海认为,虽然存在局部过热的现象,行业可能会调整,但还未看到2000年时的泡沫破裂迹象。
在具体应用中,智能驾驶被视为AI领域的一大基础性应用。刘二海认为,该领域已进入广泛的商业部署阶段,一方面,AI模型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占比较高,另一方面,智驾系统与芯片已形成规模性收入。
刘二海看到,智能驾驶的“飞轮效应”已经启动。作为AI的先行产业,智驾系统与具身智能目前虽独立发展,但智驾凭借其庞大的产业基础、数据积累与技术能力,极有可能成为最早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具身智能形态,并有望在未来向更广泛的具身智能领域拓展。这将是行业未来一个至关重要的趋势。
从流量投资向科技投资转变
采访中,刘二海阐述了自己的投资逻辑:“与互联网经济时代不同,智能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软硬结合,是生产力的跃迁,是用户端与产品端的双向重构。”
刘二海指出,智能经济时代的投资逻辑正从流量驱动转向科技驱动,技术能力和商业化部署同等重要,投资人在硬科技赛道需具备前瞻性,提前进行布局,尽管现在更多关注的是技术驱动型企业,但同时拥有模式创新能力的创业者会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
展望未来10年至20年,刘二海称,中国企业引领的新全球化将是另一大主线。全球化已从过去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强调股东利益优先的模式,转向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生而全球化”的新阶段。这一转变的核心动力在于中国研发能力的显著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本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重视。
“尽管中国对美贸易有所下降,但对拉美、中东、中亚、中东欧地区等新兴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刘二海表示,AI开源技术也为全球化提供了安全、可信赖且普惠的技术基础,有助于中国企业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并推动本地化创新生态的构建。中国持续的工程师红利是支撑全球化进阶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