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0 23:09:41 股吧网页版
功率模块封装技术:大面积焊接和大面积烧结的对比
芝能智芯出品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快速向高密度、高温、高可靠性方向演进的过程中,连接技术成为影响系统性能和寿命的关键环节。HeraeusElectronics在研讨会上,系统比较了“大面积烧结(LargeAreaSintering,LAS)”与“大面积焊接(LargeAreaSoldering)”两种封装技术。" style="display:none">
来源:OFweek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芝能智芯出品

  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快速向高密度、高温、高可靠性方向演进的过程中,连接技术成为影响系统性能和寿命的关键环节。

  Heraeus Electronics在研讨会上,系统比较了“大面积烧结(Large Area Sintering, LAS)”与“大面积焊接(Large Area Soldering)”两种封装技术。

  从热性能、机械可靠性、材料成本到市场适配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烧结在性能与可靠性上具有明显优势,而焊接则以成本和成熟度保持竞争力。

  Part 1大面积烧结技术的崛起与验证

  功率电子封装正处在一次代际转变之中,碳化硅(SiC)器件逐步替代传统硅(Si)功率芯片,器件的功率密度与工作温度显著提高,封装层面对散热、可靠性及电气性能的要求也同步提升。

  传统焊接方式在高功率密度与高结温环境下逐渐暴露出瓶颈:焊料层的热导率有限,热膨胀系数与芯片、基板材料不匹配,在温度循环中容易产生裂纹与分层。这正是大面积烧结技术兴起的根本动力。

  烧结连接可应用于芯片贴装与模块贴装两层结构,从小至5×5毫米的芯片,到大至15×40×40毫米的模块均可覆盖。

  银烧结膏(如PE360P、PE361D)通过在200℃以上、10~15MPa压力下烧结3~5分钟即可形成致密连接层,热导率可超过200 W/mK,远高于传统焊料的65 W/mK以下水平。

  散热优势直接体现在结温(Tj)的降低上:在相同条件下,全烧结模块的结温为171℃,比全焊接模块低22℃,在SiC器件中尤为显著。

  在可靠性方面,大量温度循环测试(-50℃~150℃)对比不同结构样本的寿命特性。结果显示,焊接样本在500次循环后出现明显降解,而烧结样本几乎无变化。若以5%分层率作为失效标准,焊接层的降解速度是烧结层的10倍。

  进一步实验发现,厚烧结层(湿层400μm)和厚AMB铜层均有助于减缓失效扩展;铜芯基板相较铝芯基板耐疲劳性能更佳。

  尤其是带1.6mm高基座的铜基板,其应力分布更均匀,能显著提升烧结界面的寿命,实证数据表明,大面积烧结技术在结构稳定性上具备长期优势,特别适合承受高温、高功率密度环境的SiC模块。

  烧结工艺的优化核心在于烧结膏的配方、颗粒形貌与干燥曲线的精确控制。

  烧结过程中必须避免空洞产生,否则将削弱机械强度和导热通路。为保证可靠性,Heraeus建议在三项烧结参数(温度、压力、时间)中最多只使用一个最小值,否则连接层强度会大幅下降。

  在剪切强度测试中,优化后的烧结膏在小面积样本上提升44%,在大面积样本上提升120%,显示出显著的机械性能增强。

  进一步从材料视角分析,银烧结层的热膨胀系数(CTE)为27.9 ppm/K,略高于铜(18.5 ppm/K),但其与SiC陶瓷(3.6 ppm/K)仍存在热失配。

  为了降低这种应力差,Heraeus提出厚烧结层设计(>100μm)以及基板端采用铜芯或银镀层的方案,使热应力更为缓释。

  这些改进使LAS技术逐步从实验室走向量产验证阶段。如今,烧结已成为高端功率模块(如电驱逆变器、DC/DC变换器)的核心连接方式之一,在高端纯电车型(售价约7.5万美元以上)中占据主流地位。

  银烧结成本高昂仍是制约其普及的主要障碍,以铜颗粒烧结膏替代银颗粒体系的路线,以期大幅降低材料成本。铜的原材料成本仅为银的二十分之一,但其高熔点(1085℃)和易氧化特性增加了工艺复杂度。

  报告显示,在250℃、无压条件下,银的自扩散长度为0.229nm,而铜仅0.03nm,这意味着铜烧结在相同温度下形成致密结构的效率明显偏低。

  为克服这一难题,业界正在探索惰性气氛、扩散助剂及表面活化涂层等工艺优化方向,铜烧结的成熟将是下一阶段功率模块封装成本下降的关键变量。

  Part 2大面积焊接的演进

  与烧结形成对照,大面积焊接仍是目前功率模块制造的主流方案,优势在于成本低、工艺成熟、设备兼容性高,适合经济型电动车的高产量制造需求。

  在材料选择上,焊料体系已从传统SnAgCu系列,扩展到含Bi、Sb、Ni等元素的改性合金,其中以Innolot系列表现突出。

  Innolot焊料通过微量添加Ni和Sb提升机械强度和熔点稳定性,而Bi的引入在提高强度的同时降低整体熔点,使合金在206~218℃范围内具有优良的可焊性。

  这种合金在大面积焊接中的表现十分亮眼:在2000次温度循环(-40℃~+125℃)测试中,分层率最低仅2.5%,显著优于SAC系列焊料的18%。

  同时,其空洞率仅3%~7%,可通过优化回流曲线与氮气氛围进一步降低。这表明,在适当设计条件下,焊接方案依然能够满足中等功率密度模块的可靠性需求。

  从经济角度来看,焊接技术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银的单价约800欧元/公斤,而锡、铋、锑、铟等金属均低于200欧元/公斤。常用SnBi58、SnBiAg1等合金成本仅为31~39欧元/公斤,约为含银焊料SAC305的二分之一。这种巨大的成本差异,使焊接技术成为2万~4万美元级别电动车的首选。

  对于追求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的车企来说,这种方案更符合市场定位。

  焊料的热导率不足(通常低于65 W/mK),但通过优化封装结构、增加散热路径(如集成铜底板、高导热硅氮化铝基板),其整体热性能仍可满足主流电驱系统需求。

  Innolot和HT1等合金还具备应对高热失配结构(如铝芯基板)的潜力。未来若能在不显著提高工艺温度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空洞率,其性能有望逼近低温银烧结层。

  不过,焊接的根本限制仍在于材料物理属性。SAC系列焊料熔点仅221℃,远低于银或铜烧结层的900℃以上,因此在高结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蠕变和金属间化合物脆化。这决定了焊接技术难以完全胜任未来175℃以上结温的SiC模块。

  其市场应用范围将更集中于中低功率场景,如混动车逆变器、低压DC/DC模块或经济型充电设备。

  小结

  大面积烧结与大面积焊接之间的竞争,是性能与成本之间的系统博弈。

  烧结技术代表着性能极限的方向,它凭借优异的导热能力与长期可靠性,为高端SiC模块提供了坚实基础,高昂的材料成本与工艺复杂度,决定了短期内难以在中低端市场普及。焊接技术则凭借成熟度与成本控制,仍将在大规模量产领域长期占据主流。

  未来趋势将朝着材料替代与混合连接方向发展。铜烧结的成熟或将显著降低烧结成本,使其渗透至更广的电驱模块领域,混合方案(如芯片烧结+基板焊接)将成为过渡阶段的现实选择,在性能与成本间找到动态平衡。

  原文标题 : 功率模块封装技术:大面积焊接和大面积烧结的对比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