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医院,智能导检系统实时显示院内信息、通过算法推荐就诊者有序检查,住院患者能用智能床旁边的交互终端便捷查询费用和电子病历,甚至还能在线点餐、调控灯光亮度和室内温度。而在智慧药房,机器人在狭窄的空间内“接力”将药品运输到发药机,机械臂快速按处方取药……
这种以前在科幻大片里才能看到的场景正在走进现实,人工智能(AI)等信息技术正在深入服务消费的各个场景,带来消费新体验。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提出拓展数字服务消费,鼓励电商平台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服务消费场景,开展“人工智能+消费”典型应用案例推荐,持续打造信息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
政策的春风激荡起层层涟漪,标志着服务消费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将从企业自发探索走向政策有力牵引的新阶段。
服务消费迈向智能新时代
什么是数字服务消费?指的是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用于服务消费场景,比如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旅游景区、休闲街区和医疗卫生等场景都是拓展数字服务消费的探索。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拓展数字服务消费,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服务消费,不仅是当前经济转型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消费升级的明确路径。”
记者了解到,目前文旅、医疗等服务消费场景已经率先迈向“智能新时代”。
在文旅领域,今年9月,全国首个省级文旅大模型“博观”正式发布,该大模型由陕文投集团与华为合作打造。基于“博观”大模型打造的“文旅出行智能助手”,可以让游客通过“游陕西”平台获得AI伴游助手,包括以秦岭棕色大熊猫“七仔”为原型的导游“小七”等。这些AI伴游助手不仅能推荐旅游景点,还能根据出行人数、预算和旅游偏好等帮游客规划行程,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为陕西文旅增加了独特的智能元素。
在医疗领域,以狄耐克为代表的上市公司正推动智慧医院的建设。狄耐克董事长缪国栋称,近几年狄耐克智慧医院已成为医疗智能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他表示:“我们的智慧医院产品线以智慧病房和智慧门诊建设为核心,产品覆盖医护对讲、ICU探视、智能床旁交互、护士站交互白板、分诊排队叫号、多媒体信息发布、智能门禁管理及物流机器人等系统,已成功助力2000多家医院及医疗服务机构完成智慧化升级。”
缪国栋认为,智慧医院等数字服务消费场景应用具有广阔市场空间。余丰慧表示,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数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数万亿美元级别,市场空间巨大。
AI重塑线上线下消费竞争力
《措施》提到,开展“人工智能+消费”典型应用案例推荐。目前,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线上和线下各消费环节刮起效率提升的“风暴”。
在线上场景,AI技术正重塑电商平台商家的服务能力。“我们是卖服饰配件的商家,包括帽子、手套、围巾等,已经把产品卖到了全球各地,每年商品交易总额(GMV)约250万元到300万元。因为是做跨境平台,对图片有一定要求,需要用到国外模特的照片,请真人模特拍摄对我们来说成本较高,而美图设计室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家跨境电商商家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线下,AI技术也在重构消费服务场景。如今许多食堂已用上了智能零售结算台,只需把餐盘放到识别区,点了什么菜、要付多少钱就能“秒级确认”,高效完成收银工作。
该智能零售结算台背后的深圳市银歌云技术有限公司表示:“我们依托百度飞桨AI能力打造的线下智能零售系统可以大幅提高餐饮业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以前人力结算一分钟平均处理两单,我们的结算台一分钟可以处理10单到15单。”
今天,“数字服务消费”早已超越了早期线上预约、线上支付的范畴,而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对消费和服务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效率重塑。
仍面临信任度和成熟度制约
不过,进一步拓展数字服务消费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消费者信任度和技术成熟度两方面。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消费者信任度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突出,消费者对个人信息使用的担忧可能会限制技术推广。”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不仅数据泄露风险会影响消费者信任度,数字服务消费在技术成熟度上也有提升空间,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某些场景下可能还不够稳定,这会影响用户体验。
“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要推动技术标准化与数据安全立法,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同时也应促进跨界合作,推动科技企业和传统服务业合作开发更多服务消费场景,如智能家居、虚拟旅游等。”付一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