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客户,您已成功订购某某某演唱会门票,请在15分钟内支付票款,超时订单将自动关闭。”前段时间,多位市民收到这样一条来自1068号段开头的短信。不少急于抢购热门演唱会、体育赛事门票的市民未加核实,便按照提示向指定账户转账付款,直至被拦在场馆门外,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短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递方式。此次报道曝光的1068号段涉诈案件,不仅揭露了诈骗分子利用正规号段实施诈骗的恶劣手段,更凸显了通信资源管理存在的漏洞以及全链条追责的迫切性。本应受到严格管控的通信资源,为何会沦为诈骗分子的“作案外衣”?
经调查发现,涉案的1068号段资源最初由正规公司向工信部申请获取。然而,该公司获得资源后并未自行运营,而是层层转租、转借,最终该号段落入不具备合法使用权限的河北某网络科技公司手中。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家参与转租的公司都清楚知晓“禁止转租转售码号或短信发送权限”的规定,却无一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正是这种集体性的失职,为诈骗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
杭州互联网法院以公益诉讼形式推进此案,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由于接收诈骗短信的人员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单个受害者维权困难重重,而公益诉讼则代表不特定的社会多数人提起诉讼,要求相关涉案人员和公司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这是司法制度的一项创新举措。最终,法院当庭判令6名被告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公益损害赔偿金共计50万元。这一判决,不仅让违法者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也为社会公众讨回了公道。
这起案件审理的最大亮点在于实现了全链条追责。与以往仅对诈骗分子追究刑事责任不同,此次将电信业务链条上的运营、转租主体全部纳入责任范围。这种全链条追责模式,犹如一张严密的大网,让每一个参与违法违规行为的主体都无处可逃。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且坚定的信号:在电信网络诈骗面前,任何环节的失守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
从长远角度审视,这起案件的意义不仅在于惩处违法者,更在于筑牢通信安全防线。当前,已有部分市民对1068号段产生了信任危机,即便未遭受诈骗,收到相关短信也会对其真实性心存疑虑。长此以往,涉案被告的行为不仅会破坏公众对正规通信号段的信任,还会损害国家通信领域的公信力。全链条追责,正是对这种信任危机和公信力损害的有力回应。它促使电信业务经营者切实落实防控义务,将防范诈骗信息传播作为法定责任,而非可有可无的“可选动作”。
1068号段诈骗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看到了司法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方面的决心与智慧。全链条追责模式,为守护通信安全防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司法机关应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创新打击方式,让电信网络诈骗无处遁形,使我们的通信环境更加安全、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