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杨亚洲执导,于和伟、吴越主演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在2025年掀起一波收视热潮,将关于历史的讨论度之热烈,延伸至中国台湾地区。
用杨亚洲的话来说,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沉默的荣耀》,是“沉默之下的暗潮汹涌”,这是一部从一开始就“已知结局”的谍战剧。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将军,以一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独白,暗示他和他的情报小组之悲壮命运。
《沉默的荣耀》将真实的历史人物还原于剧中,不煽情、不刻意,被赞为“国产谍战新标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的真名都出现在剧中,电视剧沉稳的叙事风格与扎实的人物塑造,让历史的真实呈现在暗潮汹涌中,戏剧张力十足。

《沉默的荣耀》开播首日收视率峰值就达3.07%,是2025年央八黄金档收视率最快破3的剧集,此后收视数据一路领跑,稳居多个平台的收视榜首。
在线下,一拨接一拨的公众前往烈士纪念地缅怀。北京福田公墓的吴石烈士墓前最近总是簇拥上百束鲜花,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前,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的雕像脚下同样堆满鲜花。在吴石的出生地福州,也有很多人追寻吴石的足迹,在他的不同纪念地献花悼念。
创作历时七年的《沉默的荣耀》,在严谨的历史真实与电影质感的艺术虚构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引发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共鸣。该剧史实顾问是《冷月无声——吴石传》一书的作者郑立,这本传记是电视剧背后的史实骨架。随着剧集热播,中共党史出版社又推出《冷月无声——吴石传》的修订再版。
被隐蔽的谍战英雄
“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镜头前的吴石,磊落地写下这封绝笔,转身向“第一次全体齐聚”的东海情报小组宣告舟山群岛解放的消息。因叛徒出卖,情报小组被捕牺牲,临别前的一句“人生无怨无悔的事儿,不多”,让荧幕前的观众落泪。
在国内影视剧市场,谍战剧是一大题材,秘密、背叛、出生入死与隐秘的较量,使得谍战剧天然就拥有戏剧冲突与收视魅力。但从2023年起,谍战剧却显示出疲态,《群星闪耀时》《孤战迷城》《无间》等力图创新的谍战剧,没有赢得口碑和市场。其中,黄晓明主演的《潜行者》原本被视为市场潜力巨大,但角色吸引力不足,导致口碑高开低走。
在近两年略显低迷的谍战剧市场中,《沉默的荣耀》一反常态,以黑马的姿态登场。该剧以1949年至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斗争为背景,改编吴石、朱枫等烈士的真实事迹,讲述东海情报小组在绝境中的孤独挣扎,如何艰难守护信仰。

杨亚洲在接受采访时称,《沉默的荣耀》是国内第一部聚焦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谍战剧,他拍片的契机,缘于对历史空白的填补,以及对英烈精神的致敬。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卢敏此次担任《沉默的荣耀》的总编剧,她带着三位90后编剧团队创作时,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阅读传记,查看老报纸、老照片,阅读上世纪50年代描写台湾的小说,了解那个时期台湾的风土人情,熟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与其说我们是被那段历史吸引,不如说是被吴石和朱枫身上的那种精神感召。”让卢敏好奇的是,被称为“军校状元”的吴石本可以过安稳日子,却为了早日止战,选择一条布满荆棘的人生路。这让她想到传统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国情怀。
在荧幕上呈现这种情怀,是主创团队的初心,卢敏说,这部剧的人物塑造不同于过去那种“无往不胜的爽文写法”,“我们不为写谍战,而要写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和情怀。那些为理想和民族未来牺牲生命的人,值得铭记”。
杨亚洲从观众那里听到一句让他感慨的反馈,主创没有刻意讨好年轻人,却用历史的重量征服了所有人。这位拍过《没事偷着乐》《美丽的大脚》《浪漫的事》等大热剧集的导演,这一次突破了早期那种写实风格,转而用历史的真实叠加电影美学的浪漫,在“真中求美”的摄影哲学中,揭秘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实现主旋律题材的年轻化转译。
他想通过“集体荣光”来还原隐蔽战线“无名者接力”的历史真相,隐蔽战线中的智慧与残酷,仿佛一段“刀尖上的舞蹈”。杨亚洲用了很多巧妙的办法呈现“沉默叙事”,有时是电报声,有时是钟表嘀嗒声,有时又是长焦镜头压缩环境,以制造出紧张窒息的压抑感。
每一位演员也都用一些细微的表情、颤抖的手指,传递暗涌的情绪。比如于和伟看到战友死在眼前,只能慢慢低下头,虽没有人面对死亡时的悲痛,但那种细微到极致的克制下,是深深的悲。杨亚洲认为,这种“憋到极致”的表演,反而让观众更切肤地感受无声之中的惊涛骇浪。尤其,当观众看到吴石在刑场前整理军装时,历史与艺术的界线悄然消融。内敛与克制反而让观众产生极大敬意。
杨亚洲将这种表演形容为“无台词处听惊雷”,这些在特殊时期“隐匿于人群”的英雄,也就更容易让人共情。
迟来半个世纪的荣耀
在历史上,吴石是被毛泽东赋诗盛赞“密使一号”的将军。但这位传奇人物长期被隐没于历史帷幕中。
1894年8月,吴石在福建省闽侯县螺洲乡出生,曾被称为“保定军校状元”,先后就读于日本炮兵学校、日本陆军大学,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有“十二能人”之称。
1949年6月,吴石赴台湾地方任国军国防部参谋次长,是共产党在台湾地区级别最高的卧底。后因叛徒出卖,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人被捕,于1950年6月10日英勇献身。在吴石位于福州的故居的石墙上,不仅有他的生平,也有毛泽东的赋诗题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郑立回忆,他是2003年受吴石将军在大陆的家属托付,开始探究吴石的人生与往事,却发现关于他的资料几乎一片空白。他用数年时间从过往报刊中寻找吴石的踪迹,又走访亲历者,历经八年打磨,才写出《冷月无声——吴石传》,还原一位北伐少年到抗日儒将,再到潜伏英雄的人生路程。这本书成了世人了解吴石的唯一传记,也是电视剧创作的核心史料来源。
“吴石的个人经历本身就是创作的富矿。”卢敏说,当初,编剧团队决定将故事重点落在东海情报小组的人物群像上,为兼顾拍摄的场景转换,将时间线卡在1949年前后,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的斗争,第一次进入大众视线。

《沉默的荣耀》故事开启于1947年春,吴石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因对国民党腐败统治失望,主动与中共华东局直接建立联系,秘密传递军事情报。他的《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全国军备部署图》等核心情报,让解放军精准破敌,加速全国解放进程。
郑立认为,电视剧之所以感动万千观众,正是因为剧中很多经过精心提炼的细节,具有历史的温度。在“白色恐怖”的严峻时期,教堂血案、审讯场景等的真实呈现,都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痛感。吴石为民族大义冒险赴台,所有主角不惜牺牲性命,只为交换一条关乎全国命运的致命情报,吴石在牺牲前,于牢中以鲜血写下“台湾必归”四字,让观众看得热泪盈眶。这种信仰的表达具有无可辩驳的感染力。
于和伟在接受采访时,用“走钢丝”“走刀尖”来描述饰演吴石的难,“像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不可能凭着一时之勇去台湾”。吴石身上的压抑、矛盾和冲击,以及他表面上的平静,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从容,重视乡情的特质,都让这个英雄式的人物身上,有一股真实的烟火气。
于和伟最感慨的是,《沉默的荣耀》的剧名贵在“沉默”,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先烈的名字在沉默半个世纪后,如今因一部剧而广为人知,获得了他们应得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