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3家公募机构旗下26只基金产品同日启动发行,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数量最多。
在受访人士看来,被动指数型基金受青睐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募机构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及其布局逻辑。
被动指数型基金
发行数量居前
在10月20日发售的26只基金中,被动指数型基金数量最多,达10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和增强指数型基金分别以7只、3只的发行数量紧随其后;另有国际(QDII)股票型基金、混合型FOF基金、偏债混合型基金、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各1只。
进一步来看,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共有111只基金正在发行。其中,正在发行的被动指数型基金数量仍为最多,达41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发行数量次之,为18只。公募机构对被动指数型基金的布局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布局了宽基ETF及其联接基金,也布局了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红利指数基金,以及化工、券商等行业主题基金。
在一众产品中受到更多青睐,被动指数型基金有其核心吸引力。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被动指数型基金的核心优势在于低成本、高透明和风险可控。其费率低于主动管理型基金,长期复利效应显著;同时,其持仓完全复制标的指数成份股,持仓透明,跟踪明确,可规避基金经理主观选股风险,契合投资者追求稳健回报的需求。”
“当前市场结构性特征显著,科技成长、高端制造等赛道景气度突出,但个股分化加剧、主动选股难度提升,被动指数型基金能有效规避单一标的‘暴雷’风险,成为普通投资者参与结构性行情的选择。”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维度考量
助力投资者挑选合意标的
在受访人士看来,当前被动指数型基金“集中发行”的现象背后,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募机构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及其布局逻辑。
李一鸣认为,2024年三季度末被动指数型基金在A股中的持股体量首次超过主动基金,这一行业格局的转变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被动投资的认可。指数基金作为资产配置的标准化模块,既适合普通投资者定投,也能满足机构大额配置与对冲操作,可适配多元投资需求。
“在A股市场走强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双重推动下,被动指数型基金凭借其高效捕捉市场贝塔的特性,日益受到投资者青睐。同时业内认为‘重权益、推指数’是公募基金行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此前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范围也扩展至指数基金,公募机构为抢占市场,积极布局宽基与主题类指数产品。”朱润康分析称。
“面对同质化的被动指数型基金,投资者应聚焦‘核心指标+适配需求’。”李一鸣进一步表示,首先,跟踪误差与跟踪偏离度是衡量被动指数型基金运作精度的关键,跟踪误差越小,说明基金走势与标的指数的贴合度越高,越能实现“复制指数收益”的核心目标;其次,投资者要注意规避“迷你基金”,规模较大的产品抗申赎冲击能力更强;最后,费率差异直接影响长期收益,在跟踪效果相近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费率更低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