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钟声即将敲响,一场变革正在数字世界悄然生根。10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保险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入实施倒计时。这份被业内视为“网络安全保险说明书”的国家标准,首次系统界定了网络安全保险的保障范围与服务框架,明确其不仅承保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事件导致的直接损失,更强调通过应急响应、法律支持等全流程服务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
在业内人士看来,网络安全保险正从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蜕变为企业生存的“必需品”。随着实施进入倒计时,险企如何借助政策东风,推动网络安全保险进一步扩面,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将走向标准化之路
今年11月1日,上述《指南》将正式实施。这份被业内人士称为“网络安全保险说明书”的国家标准,像一位沉默的引路人,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网络威胁日益复杂的十字路口,为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点亮了前行的路灯。
《指南》勾勒出网络安全保险的轮廓:它是承保因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需承担的法定赔偿责任的一种财产保险。
《指南》让保险标的变得具体。与传统财产保险以有形财产及其相关经济利益为保险标的不同,网络安全保险的保险标的既包括有形财产,也包括无形财产。其主要承保网络空间的安全风险,如遭受网络攻击、恶意程序(病毒)感染、数据泄露、系统功能错误或失效等。
但网络安全保险的作用远不止于“赔钱”这么简单。网络安全保险不仅是事后补偿工具,更是组织风险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指南》明确指出,保险人在理赔中宜提供相关服务,如应急响应支持、法律支持或公共关系管理等,协助被保险人开展应急响应工作,降低事件影响。
《指南》搭建的系统性应用框架,为险企展业与产品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它像一套精密的齿轮,咬合着多个关键环节,除了保障范围,还明确了风险评估流程、核保与定价、日常风险管理、应急响应及索赔等细节。
以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为例,保险人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承保相关风险,并为投保人设计满足其风险管理需求的保险方案。一般来说,投保人确定保险需求的首要原则是“高额损失原则”,即某一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概率低但造成的损失较大,应优先投保。
对于《指南》而言,其像是为网络安全保险建造了一条标准化生产线,从原料检测到成品出厂,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指南》类似疾病诊疗指南,即规范保险公司在经营网络安全保险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网络安全保险风险事件认定、保险责任范围、保险理赔服务标准等;同时,也将网络风险管理流程标准化和网络安全风险数据标准化,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和保险产品定价提供依据和数据,加速网络安全保险生态建设和发展,促进网络安全保险高质量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表示。
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指南》的落地将对市场带来多维影响。供给端,保险机构可依托标准快速研发标准化产品、定制化行业方案,加速产品创新与市场渗透;需求端,企业网络安全风险的转移路径更清晰,投保意愿与认知度将显著提升;生态端,推动保险、安全厂商、律所等主体形成协作生态,加速行业从单点试点向规模化普及跃迁,为数字经济风险治理提供市场化解决方案。
已面向企业落地千余单
在数字浪潮的推动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已与互联网深度交织。无论体量如何,各类组织都难以避开潜在的网络威胁。为防范网络攻击造成的业务中断、数据泄露风险,借由保险工具治理网络风险的思路应运而生。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安全治理之后,202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我国网络安全保险领域的首份政策文件《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并于12月发布通知启动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
首批试点的正式启动,有力推动了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落地应用。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内发布的信息,我国首批次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已圆满完成。试点期间,面向企业累计落地保单超1500个,总保费规模超1.5亿元,总保额近115亿元;面向居民,累计落地反诈险保单超200万单,总保费超2400万元,保额超1000亿元。
当前,网络安全保险的产品类型日益丰富,服务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财产保险公司自主注册平台披露的信息,截至2024年底,已有53家保险公司(含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备案了341款网络安全保险产品,较2021年翻一番。
网络安全保险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的同时,相关政策接连出台。2024年4月,《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发布,明确“发展和推广网络安全保险,提升保险保障水平”。同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求“丰富网络安全等领域保险供给”,积极引导加大供给,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面临的网络威胁日益复杂。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市场展现出广阔前景。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轮推动下,险企正迎来又一大机遇。
破局需注重构建生态
随着《指南》实施日期的临近,保险机构的行动也变得愈发密集而精准。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保险机构正从三个方面发力,推动网络安全保险走向更广泛的市场。一是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产品,以及面向特定行业的定制化方案;二是联合安全公司、律所、公关机构等构建“保险+服务”生态,提供从风控到理赔的全链条支持;三是通过行业培训、白皮书发布等方式,提升企业对网络安全保险的认知与投保意愿。
需要关注的是,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在网络安全保险领域的承保能力较为有限,部分依赖外资保险机构支持。在业内人士看来,整体来看,无论是保险产品设计还是再保险支撑均显薄弱,尚难以向企业提供灵活、全面且安全的定制化保障。具体而言,由于国内网络安全保险规模较小且具有潜在巨灾风险属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提供的承保能力十分有限。面对大型企业和涉及海外业务的企业,出于赔付风险考虑,保险公司目前仅尝试提供小额保单,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
不仅如此,我国网络安全保险在技术服务支撑方面仍存在不足。相关服务机构技术能力受限于原有业务经验,导致网络安全服务与保险保障之间存在割裂。杨泽云对此表示,这意味着首先需要建立网络安全风险损失行业共享数据库,涵盖承保、保中管理、风险处理、事后理赔等全过程,既为承保理赔服务,更为风险防范和风险减量服务。其次,需要建立产品定价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网络安全风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企业针对网络安全风险的管理也需要激励。因此,可以建立动态风险评级机制,既能更加精准反映网络安全风险,同时也能激励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郭涛认为,突破产品定制化等难题需从三方面发力。数据与模型层面,可以联合安全厂商、科研机构共建“网络安全风险数据库”,基于行业攻击频次、损失规模等动态数据,构建更精准的风险定价模型;产品设计层面,可以针对中小企业推出“基础风险+附加服务”的模块化产品,降低投保门槛,同时为高风险行业定制“风险减量+保险保障”的组合方案;生态协同层面,推动保险机构与安全服务提供商深度绑定,将安全监测、漏洞修复等服务嵌入保险流程,通过“风控降赔”反哺定价优化,形成“风险防控—保险保障—服务增值”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