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成交连日缩量市场在等待什么?
10月20日,A股成交缩量超2000亿元,已连续三个交易日位于2万亿元下方。在成交量萎缩的背后,是资金观望、结构分化和不确定性的复杂交织,市场或许正等待一个明确的信号来打破僵局。
多方因素挤压成交空间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在市场缺乏强劲新催化剂的背景下,多方因素的叠加效应正在压缩交易空间。
开源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韦冀星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当前市场在“相对高位”与“不确定性提升”的组合下,呈现的是“纠结期”下的缩量观望。他认为,农业银行及黄金等板块再创新高体现出市场主要是在走避险逻辑,而非彻底的风格切换逻辑。
这种避险情绪有着具体的内外源头。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分析,外部环境扰动是导致风险偏好下降的重要因素。近期国际贸易形势出现波折,引发了市场对科技等外需依赖型板块的担忧,同时全球市场的波动也传导至A股,加剧了投资者的谨慎心态。
在内部,市场结构与估值压力显现,科技等前期领涨板块交易拥挤度下降,板块轮动加快,使得短期市场缺乏明确的投资主线。此外,季节性因素也不容忽视,部分资金选择暂时离场观望,等待趋势进一步明朗。
广发证券投资顾问吴家祥表示,近期市场调整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驱动:一是短期高位科技股面临三季度业绩检验压力,前期获利盘集中兑现对市场构成扰动;二是外部环境趋紧,不利于估值端的演绎。
资金流向揭示市场心态
成交量的变化直接反映资金的行为,而当前的资金流向正揭示出市场的谨慎心态与防御倾向。杨超表示,当前资金正从高估值、高交易拥挤度的成长板块,向低估值、高股息的防御性板块迁移。
近期,银行等防御性板块走强,电力设备、电子、汽车等成长板块则跌幅居前。Choice数据显示:科技板块虽然在某些交易日仍有净主动买入,但整体呈现持续减弱态势;红利低波板块在市场震荡期仍能保持微幅资金流入。
韦冀星分析,近期红利资产表现相对占优,主要是因为外部冲击下的避险需求,以及科技板块在经过快速上涨后催化剂出现阶段性钝化。他判断,在10月风险偏好拉扯的过程中,市场会出现一定的“再平衡”,风格可能阶段性向红利及顺周期方向扩散,但这本质上仍是防守思维下的选择,而非彻底的风格切换。
当然,缩量并非意味着资金的全面撤离,其背后是资金结构分化。杨超分析,在整体缩量背景下,资金结构呈现“被动流入+主动撤出”的特征:一方面,股票型ETF持续净流入,为市场流动性提供重要的“托底”效应;另一方面,两融余额回落,北向资金也因外部不确定性而配置趋于谨慎。这种分化意味着市场并无系统性抛压,但缺乏增量资金驱动,上涨更多依赖存量博弈与事件催化。
尽管短线承压,但吴家祥对中期保持乐观。他认为,尽管短期资金流向呈现防御属性,但居民资产再配置的需求依然存在,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也在稳步提升权益配置比例,为市场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蛰伏中静待破局信号
那么,市场在观望什么?打破当前缩量局面的“钥匙”又在哪里?综合多位业内人士看法,几个关键信号已成为市场共识。
在内部,政策预期与业绩验证是两大核心。韦冀星表示,市场在等待下一个“发令枪”。杨超认为,市场正等待中长期规划方向的明确,以及三季度业绩的兑现,或将揭示未来的景气行业。在外部,全球流动性环境的潜在改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动向,是影响外资情绪和市场风险偏好的关键变量。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当前的震荡市中应如何操作?杨超认为,投资者应以“稳健配置、分散风险、长期参与”为核心原则,避免追涨杀跌,优先选择具备基本面支撑、流动性良好且估值合理的资产。
吴家祥建议,留意进入上涨大周期的品种在快速回调后的低吸机会。具体到配置方向,市场共识在于聚焦高确定性资产,如红利低波板块,同时可谨慎把握成长科技与行业景气度向好领域的结构性机会,但需警惕其中估值过高的陷阱。
市场在缩量中徘徊,虽略显沉闷,却可能是在为下一次上攻积蓄能量。在韦冀星看来,在行情核心驱动力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市场在经过阶段性“再平衡”后,仍有望实现后续的继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