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十六次专题学习,强调要“强化标准引领保障作用,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今天,把人工智能标准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是促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夯实未来产业竞争基础、提升国家科技体系能级的关键举措。人工智能的标准,不仅关乎这一新兴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将成为影响未来各行业技术体系和产业秩序的“底层标准”。
标准竞争成为人工智能国际扩散和技术竞争力的核心
标准决定生态主导权,标准就是核心竞争力。纵观科技发展史,每一次产业革命的领先者,往往都是标准的制定者和规则的主导者。人工智能时代尤其如此。算法、算力、数据、场景的融合,使得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技术的较量,而是体系、生态与规则的较量。谁能率先建立系统性、可扩展的标准体系,谁就能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占据制度制高点。
近年来,美国、欧盟相继推出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但方向有所不同。美国在2025年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通过对外出口“全栈AI技术包”(Full-Stack AI)实现对人工智能的全链条掌控。这是一种以标准为核心、应用为导向,对硬件、软件、模型、数据、服务等要素进行垂直整合,以端到端智能闭环为特征的系统化人工智能技术生态。通过对人工智能从底层基础设施到应用层面建立统一标准,美国正试图建立从技术扩散到制度主导的完整链条。欧盟则以立法为先,以《人工智能法》确立伦理、安全和监管标准,力图在规则层面形成约束力。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标准竞争已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
人工智能竞争具有明显的“赢者通吃”特征。一旦技术生态获得市场广泛采纳,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和网络效应,成为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规则。谁在标准制定上率先形成体系,谁就能在后续发展中占据主导。当前,我国在算法创新、应用场景、数据规模等方面优势显著,但在系统性标准制定、生态化规则构建上仍需加快布局。抢占人工智能标准的制高点,实际上就是为我国未来的产业生态、数据规则和国际合作构筑制度护城河。只有率先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AI标准体系,才能在全球人工智能格局重塑中赢得主动。
发挥头部企业在制定技术与生态标准中的主导作用
人工智能标准的竞争,本质上是生态体系的竞争。标准之所以能引领发展,关键在于形成跨行业、跨环节的系统协同。标准的生命力在产业,竞争力在企业。面对人工智能产业链条长、环节多、更新快的特征,单个企业、单一领域的探索难以形成体系化的标准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强化横向联合、纵向协同,推动形成全产业链参与、具备扩散力的技术标准和生态规范。
要鼓励同类头部企业横向联合共建标准。标准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体系与体系的竞争。同类头部企业应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联合制定关键领域标准。在算力基础设施、基础模型、算法框架、数据治理、安全评测等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通过产业联盟、技术联合体、行业协会等形式共同制定关键标准,使标准成为产业生态的共同语言。只有实现联合创新、共建标准,才能形成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
要推动上下游协同创新加速融合。人工智能是典型的系统性技术,从能源供给、底层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头部企业要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协作机制,在算力互联、数据共享、模型接口、应用集成等方面加强标准衔接,推动形成从硬件到应用的完整标准体系。通过纵向整合与接口兼容,形成可扩展、可验证、可复制的“系统级标准”,促进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落地和扩散。
要完善政策激励和标准协作机制。政府应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的联合体探索人工智能标准化新模式,在重点行业建设“标准联合实验室”和“标准验证平台”,对形成国际影响力的标准成果给予政策和金融支持。通过产业联盟牵引、市场机制驱动,让标准在创新应用中不断优化、演进,推进标准不断成熟和更具竞争力。
只有在横向联合中形成标准共识,在纵向协同中形成系统合力,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才能真正建立起开放、统一、可持续的标准生态。头部企业应当成为标准制定的“组织者”、生态建设的“架构师”,以标准化的语言推动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落地生根。
以标准、信任与生态构建人工智能国际化的制度基础
人工智能标准化正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新支点。谁能以体系化的方式构建开放、可信、可持续的技术标准体系,谁就能在全球人工智能格局中形成长期的结构性影响力。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标准仍处于形成阶段,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技术路径与治理模式。这既是竞争,更是机遇。要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开放合作中强化制度创新,在标准建设中扩大国际影响力。
其一,要坚持标准先行,把标准作为国际合作的“通用语言”。人工智能是全栈式系统,核心不在于单个算法或模型的能力,而在于能否以统一标准贯通从基础设施、算法、数据到应用的整个技术栈。没有标准的兼容,就没有生态的可扩散。要推动关键技术、评测规则、安全规范的标准化建设,使中国标准具备国际可采纳性和传播力,为全球人工智能合作提供可对接、可落地的制度框架。真正有效的标准,是能够嵌入他国产业体系并被信任采纳的标准。要推动人工智能标准建设从“工程规范”上升为“制度语言”,以开放、兼容、可验证的标准体系,支撑跨国人工智能合作的落地实施。
其二,要重视加强信任,把安全透明作为国际合作的制度基石。人工智能系统的跨国推广,必然涉及数据隐私、算法透明度、伦理规范、国家安全等敏感议题,离不开数据安全、算法可信和监管可控的制度保障。因此,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国际对话,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治理、伦理和风险管理规则的建设,形成可验证、可追溯、可治理的标准机制,让合作伙伴能够在标准体系中“看得见、管得住”。同时,要支持在合作国家建立本地部署、本地监管的运行模式,在合作中尊重数据主权与本地创新,让伙伴国家在体系中拥有规则共建权,增强伙伴国对人工智能体系的参与度和信任感。
其三,要推动生态共建,把标准化转化为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人工智能标准不是静态的一纸文件,而是一种持续演化的生态系统。真正成功的技术国际推广,不是让对方使用一套系统,而是在同一套标准体系中共同成长。这就要求在推进人工智能国际化时,从“输出技术”转向“输出能力”:让本地科研机构、开发者、产业链企业能够在开放标准下参与共创;推动建立联合实验室、开放数据集和算法评测平台,形成共用算力、共享成果的合作格局;在教育、培训和产业转化层面,帮助合作国积累自身的人工智能研发与治理能力。这种基于生态共建的国际合作,既体现了技术开放精神,也展现了制度包容性。它不同于以封闭体系绑定市场的旧模式,而是通过共享标准与共同创新,形成多层次、可持续的人工智能合作共同体。
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正在从技术领先转向系统领先。标准决定能否沟通,信任决定能否合作,生态决定能否持续。推动人工智能系统走向国际的关键,不在“输出多少技术”,而在能否构建一个可信任、被广泛接受、可持续演化的标准化体系。这既是中国人工智能国际化的方向,也是未来全球科技治理竞争的核心维度。以标准塑规则、以信任建合作、以生态促共赢,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技术力量,这也是中国为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公平的合作格局所作出的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