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闹钟在手表上响起,联动客厅窗帘缓缓拉开;驾车上班,手机上未听完的播客,无缝流转至汽车中控屏继续播放;办公时,平板上的文档,通过简单拖拽,便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继续编辑……上班族杨女士告诉记者,“鸿蒙生态的设备协同操作起来很方便,让生活更数字化和智能化。”
如今,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智慧生活场景,离不开一个关键的“无形之手”——操作系统。它如同信息产业的“大脑”,背后的一条条代码则犹如神经元,精准驱动着所有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响应。
近年来,以鸿蒙、银河麒麟等为代表的国产操作系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创新的“窗口”。从基础软件、国产数据库、中间件,到核心芯片的设计与制造,再到人工智能等产业和相关应用加速发展,中国创新产业链持续完善。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一系列数据勾勒出清晰的上升曲线: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展开,催生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在此过程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被前所未有地激发,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的加速涌现和深度应用,则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在地面,我国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高速通道;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稳居世界首位,累计销售已突破4000万辆……
与此同时,面向未来的产业根基正在被牢牢筑下。人工智能领域,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打造了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方面,整机技术实现突破,正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加速落地。
在全球创新版图中,中国的身位持续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已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这背后,是一个从代码出发,最终汇聚成“创新中国”的宏大叙事。从一行行自主编写的代码,到生机勃勃的产业生态,再到数智化浪潮席卷千行百业,一个活力奔涌的数字中国正在走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创新故事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