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寻求新增长动力的关键节点,深圳与上海这两大标杆城市的发展路径能带来何种启示?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安泰·问政”第58期论坛举办。与会专家围绕“下一轮繁荣:深圳和上海能够告诉大城市什么?”的主题,通过双城模式的差异、动力与未来可能性的讨论,分享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方向的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将深圳与上海的发展路径归纳为“创新驱动”与“开放驱动”的互补,认为二者共同构成了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城记”。“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它从边陲小镇发展为‘中国工业第一城’,靠的正是‘创新是唯一出路’这一逻辑的彻底实践。”陈宪指出,深圳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垂直创新”生态,在制造业基础能力、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则提出,上海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同时,也应加快内容产业创新与相关体制改革,实现“科创文创双轮驱动”。“科创解决创新和效率问题,文创决定发展方向和人文内涵,助力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进一步发挥好上海的优势,加快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王思政说。
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陆铭看来,中国经济总量未来超越美国,中国必将出现自己的“纽约”和“硅谷”——上海具备成为亚太枢纽的地理优势,而深圳则展现出更具“理工科气质”的创新活力。他指出,在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上海应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国家核心节点城市的引领作用,对标纽约等世界级城市,在都市圈一体化、国际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方面持续发力。
具体而言,陆铭指出,在国际化程度方面,应吸引更多全球顶尖人才来沪工作。“纽约有约40%的人口出生在美国以外,而上海同样有约40%的常住人口为非本地户籍,但外籍人士占比仍相对较低。”他建议,上海进一步优化国际人才发展环境,特别是在国际教育和医疗服务方面加大投入,稳定师资队伍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文化服务方面增加英语覆盖力度,让外籍专业人士在上海安居乐业。此外,他还指出,上海应在兼顾高端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市民需求。他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既要有服务于全球商务人士的专业设施,也应保有贴近普通市民生活的烟火气;在高端家政、私人管家等精细化生活服务领域也存在供给缺口,亟待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此外,他还倡导借鉴国际经验,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并与市场机制相互补充激活社区活力,使城市发展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