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严曦梦)10月2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闵行区专场。
上海市闵行区委书记陆方舟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上海市闵行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00亿元,总量均位居上海市第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8%左右,保持上海市首位;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经过“十四五”的这五年,闵行发展的基础更加厚实,发展的优势更加巩固,发展的后劲更加充沛。
产业高质量发展攀上新高度
闵行是上海传统的制造大区,“十四五”期间,闵行区全力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济规模结构双提升。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119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0.6%,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73.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6%。预计“十四五”末,园区单位土地面积税收产出将达16.5亿元/平方公里。
主导产业筑牢根基。聚力打造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形成从研发、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链。“航天闵行”品牌持续打响,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构建起“火箭-卫星-终端-服务”全产业链。作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重要承载区,已形成“南部策源、北部研发、东部制造”的三位一体布局。
未来产业积蓄动能。前瞻布局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产业,加快推进聚变能源、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等引领性项目;集聚了沃兰特、时的科技等低空经济领军企业;上海首个养老科技产业园、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实现新跨越
“十四五”时期,闵行紧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推动开放与发展双向赋能,着力构建链接长三角的国际会客厅和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桥头堡。
商务功能聚势跃升。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部分)累计落户企业近2.8万家,总部型企业达275家。2024年实现税收109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2倍。
贸易平台提质增效。全面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深化“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辐射引领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其中,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汇聚120个国家(地区)8.5万款商品,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博会”。
内外开放持续拓展。与苏州、合肥等10余个长三角城市建立战略合作,积极打造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中欧班列-上海号”从闵行始发,覆盖中欧、中俄、中亚线路,累计开行300余列,货值超百亿元。
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四五”期间,闵行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创新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持续迸发。
策源功能持续强化。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累计拥有3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十四五”以来,全区共荣获1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210项(人)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665家,数量上海市领先。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上海交大2024年转化金额达17.19亿元,转化金额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其培育的“阳光”科创企业市场总估值超1200亿元。华东师大转化金额达4.76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115倍。依托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建立32个国际技术转移渠道,挖掘技术需求6000余项,服务企业超3000家。
创新生态日益优化。聚焦“双创”环境升级,构建 “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体系。连续三年获评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示范区,打造“百亿基金、千亿矩阵”的母子基金集群。天工之家-科学家创新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启用,一个开放、活力、共享的科创街区已经呈现。
同时,闵行区聚焦“宜居、安居、暖心”三个维度,努力让发展更有内涵、城区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为闵行人民城市建设增添温暖底色。
陆方舟表示,展望“十五五”,将全力把闵行区打造成为国际开放枢纽门户、科技创新策源湾区、新质链群集聚高地、人民城市示范标杆,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