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1 14:50:40 股吧网页版
SHEN语录|传统印刷业加装AI和IP的“外挂”会发生什么?
来源:上观新闻

  这是王凌云入行印刷业的第23年,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印刷“老兵”,他仍如初入行者那般保持着兴奋感与热情度。在电子媒体与无纸化办公高度发展、AI颠覆了大多数传统行业的现在,他却看见了印刷行业新的“生机”……

【“巨变”的发生】

  迈入社会工作不久之后,王凌云在2002年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印刷公司。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他的印刷创业履历,那可能是“从业二十载,转型从未停歇”——因为变化时刻在发生。

  入行恰逢广告策展行业的蓬勃发展时期——21世纪之初。据王凌云回忆,那时创业条件相对较好,“行业资本还不是很密集,商业活动也比较频繁,有很多展会、宣传、企业策划……”这些都给了王凌云扩大创业版图的机会,他将印刷与设计相结合,很快就把公司做了起来。

  早入行,让他得以见证了国内印刷行业的腾飞与起落。随着“去纸质化”和“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印刷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业务缩减似乎成为必然。身在印刷业这个“局中”,保持对市场和行业的敏锐似乎成为了他的习惯,这种“嗅觉”也帮助他和他的事业完成了多次转型。

  从2011年起,王凌云就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硬件方面的投资,转而将目光投向软件和IT。“电子媒体在发展,传统的印刷企业如果你不改变的话,你也分不到这杯羹,对吧?”对行业形势有了判断后,他果断行动起来了——组建IT团队。

王凌云与员工交流工作

  借助沉淀多年的客户案例和排版经验,王凌云带领IT团队建立了一个网络印刷平台,并着重在智能排版方面下了许多功夫,“这个平台在早期也给我们公司创造了很大的价值”,王凌云表示,将经验数字化、规范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大量客户资料的规范整理也巩固了公司的客源。

  而真正的“巨变”其实发生在最近。

  在ChatGPT横空出世后,王凌云明白,一定要进行AI的转型,“不这么做的话是没有机会的,这个行业会被完全颠覆掉。”他用“颠覆”形容这种变化,是因为在这么多年的创业转型当中,他已经深知技术的重要性。

  在王凌云看来,自己和团队之前做的种种转型尝试,其实与AI一脉相承,“AI的本质离不开人类知识的沉淀,我们也是在经验的沉淀之上做技术转型”,因此,团队在AI转型上说干就干,“以前不敢碰的创意类产品,我们现在也敢碰了”。

【AI技术,助力印刷业新生】

  AI转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王凌云和团队成员们都对这项新技术十分陌生,“最开始很多大模型都是来自海外的,在使用方面障碍很多,还有一个就是人才也匮乏,既了解AI又了解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比较少”。

  王凌云表示,IT团队长期与设计素材打交道,加之有了之前的转型经验,上手较快,“我们经常组织交流和沟通,IT以技术层面去寻找需求,业务层面提供,不断开会、碰撞,慢慢摸索。”有时候,团队花了很长的时间做出一个方案,却发现AI发展过于快速,转天就又有更好的方案出现。

  相比于之前的任何一次转型,AI的转型都要“变化得更快”。王凌云坦言,仅从投入的成本来讲,目前的情况已经比最初接触AI时相差“百倍不止”了。“最早期我们用OpenAI的模型,每个月几百美金都是最起码的,随着国产大模型的发展,处理100万个token可能只需要人民币几块钱。”

  得益于国内AI产业的快速发展,王凌云这样的AI使用者能够更快、更好、更低成本地将AI技术落地运用到生产环节中,他能感觉到“降本增效”是目前很多人和企业运用AI的一条思路。

  不过,这也让王凌云开始思考,AI的应用不应该只局限于“降本”。在减少重复劳动的同时,AI在应用创新层面,他认为“还有太多地方可以去挖掘”。从印刷从业者的角度,他希望AI能够让更多设计师从简单重复的排版工作中解脱出来,去做更多的创新和创意。

  毕业于文科专业的王凌云,却是一名实打实的“技术宅”。他是最早一批购入辅助驾驶新能源车的车主,在公司每天开线上会议与外地的IT团队沟通工作。平时在生活中,他也习惯去观察新技术的应用:健身的时候,看到教练的穿着,就会联想到AR技术的试装软件;看到广告中的演艺明星,会想到AI数字人的应用;逛购物软件,他会分辨一下广告图是否是AI生成……

  “我很喜欢AI,自己平时也会写代码,尝试用AI帮我做一些优化。”王凌云认为,对任何行业来说,现在如果不拥抱AI,不用新技术去改造原有的生产模式,大概率都是会被淘汰的。如何使用AI做更多“增量”,或许才是未来行业转型中更关键的问题。

【IP文化,为印刷业找到新增量】

  今年起,王凌云和团队又开始了新的创新探索——一个集AI设计、定制、工厂下单等生产全流程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上传自己想要的一张图片或者一个素材,定制自己想要的印刷产品,从下单到收货最多不超过5天。”王凌云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公司新出的软件。

  这次创新也源于他们对市场需求的敏锐观察——近年来,层出不穷的IP产品和文创行业的火热,成为印刷行业新的业务增量。“就像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很火的LABUBU,还有很多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都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王凌云认为,AIGC对于印刷内容的赋能和IP文化带来的市场潜能,是印刷业转型的下一个“战场”。

  他和他的合作伙伴也已经在尝试抓住这个新机会。每个月,王凌云都会驱车前往位于苏州市的印刷工厂,与他的两位合作伙伴碰头。这个工厂承担了大部分文创产品的印刷工作,小到胶带、徽章、美甲贴,大到手机壳、文件袋、立体亚克力板……每个节点的新产品设计和生产任务都排得满满的。

  用王凌云的话来说,“行业已经这么卷了,大家都想在打价格战之外,找到维持市场份额的方法”。他倾向于做大蛋糕,而不是在现有的蛋糕里“内卷”,而IP产品的定制,就是“做大蛋糕”的一种有效方法。

  Z世代消费习惯和心态的变化,对王凌云来说也是转型的某种信号提示。他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相比高端、大牌,往往更容易被“独特性”吸引,“他们更喜欢只有我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而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就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

  目前,王凌云团队设计的这个一体化平台已经初步投入使用。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在慢慢成为团队的主攻方向,“未来,年轻的消费者们就多了一种选择,他们可以在我们的定制化平台上创造自己的一些产品,比如说小手办、徽章,更加快速、方便地把自己所想变成实际的产品。”

王凌云的工厂在生产文创胶带贴纸

  这个方向与传统印刷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客户群体的不同。传统印刷业服务企业方的客户,而IP定制类的订单则多数面向个人,变数也更多。这就需要企业在接受订单到完成成品中间,各个流程的丝滑衔接,这个时候,AI就又能派上用场了。王凌云表示,“从客户描述的需求,到我这边,再到工厂生产,中间所有环节的沟通,都可以用AI和IT技术大大地提高效率。”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转型与发展,现在,王凌云已经更愿意把自己的公司称为“软件公司”而不是“印刷企业”。相比于单纯提供印刷服务,他更看重在印刷订单的信息、文件、物流和资金等方面提供全链路的服务。

  技术的革新总是带来行业的巨变,这种变动有时会助力行业上升,有时又会彻底颠覆行业模式,带来严峻的考验。不过,身处变化之中,只要时刻发现变化,敢于抓住变化,考验也是另一种机遇。对于印刷行业的未来,王凌云仍然充满信心。抓住AI和IP两大“外挂”的加持,看似传统的印刷业依然未来可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