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杜燕飞)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日前正式公示能源领域氢能试点(第一批)名单,拟支持41个项目和9个区域开展试点工作,旨在进一步推动创新氢能管理模式,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此前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位。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
与此同时,2024年,氢能制取、储运、应用全链条关键技术在装备研发、性能迭代和场景示范方面取得突破,新疆库车、宁夏宁东一批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运营,贯通了可再生氢制取—储运—利用全流程。
当前,氢能已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的定位,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大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国家能源集团近日通过《关于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构建氢能高质量发展产业格局、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锻造氢能产业生态、完善氢能产业管理体系、强化氢能发展组织实施保障五个方面提出14条具体举措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聚焦煤化工、铁路、交通等特色场景,陆续建成了投运氢能‘六站三厂’,绿氢产能达6300吨/年,加注能力8.5吨/天。截至今年9月底,‘六站三厂’安全运行470天,累计产绿氢1518吨,累计售绿氢1573吨。”国家能源集团氢能事业部主任刘玮日前在集团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受国家能源局委托建设运营全国氢能信息平台,牵头建设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等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集群,攻克一体化移动式燃料电池用氢质量分析仪、加氢机、加氢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参股上海氢基绿色能源交易所,6项成果入选能源领域首台(套),制定19项国际/国家标准。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指出,2025 年是我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年。我国将进一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之一,氢能产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的关键阶段。要加快推动技术装备规模化实证,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全流程贯通,在部分地区试点政策创新与场景开放,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协同推进的创新发展格局,支撑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