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夏晓伦)当前,区域协同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则将“减污降碳”列为核心目标,要求探索区域清洁生产协同机制。
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廊坊市深化合作,探索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河北省廊坊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医药制造行业清洁生产区域协同审核创新试点。试点工作覆盖了“覆盖了”通廊两地71家医药制造企业,其中通州区56家、廊坊市15家,涵盖化学药品制剂、生物药品制品等全部医药制造子行业。
据了解,自2024年8月启动以来,“通廊”两地生态环境部门依托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技术支撑,共同构建了“协同审核+项目合作+政策支持”新模式,实现了政策引领、学术支撑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据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甄诚科长介绍,此次试点工作以探索“四统一”为核心抓手推进:探索统一区域协同审核程序和方法体系,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率;探索统一政策支持标准,筛选两地绿色引领企业,对通过审核的企业给予信贷融资、政府绿色采购的优先支持;探索统一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用“一把尺子”度量两地企业,发现企业个性问题和行业共性问题;探索统一管理机制,建立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实现清洁生产审核协同名单、审核结果两地协同认可、先进清洁生产技术交流等共享机制。
据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崔有为教授介绍,目前,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建立了两地医药制造企业污染物和碳排放数据库,识别出限制区域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医药制造企业开展绿色绩效分级,识别出8%的绿色标杆企业,为推进行业制造技术革新提供标杆;提出区域行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方案,推动两地医药制造企业年危险废物处理量减少12%,VOCs排放量减少25%,水资源利用率提升8%;制定了2项区域清洁生产整体审核技术指南获北京市标准立项;两地探索制定区域碳交易流通规则,探索医药行业碳配额分配机制。
下一步,“通廊”两地将扩大试点范围,协同天津市武清区,共同筑牢一体化生态保护屏障、共同提升产业一体化发展协作水平,在“通廊区域协同审核创新试点”前期成果基础上适时延伸工作范围,打造“通武廊”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圈,通过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京津冀龙头企业技术交流共享,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