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和合共生:全球发展的基础与秩序”为主题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在北京通州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和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国内外嘉宾深入探讨如何夯实全球发展的信任根基,构建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国际秩序,推动实现各国间的和谐合作与共生共赢。
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全球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和平与发展学院,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全球能源安全”分论坛上,相关能源领域专家学者聚焦新格局下能源安全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协同。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首席专家向海平表示,中国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仍需面对多重挑战。他认为,未来能源转型发展要做到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能源供给多元安全、能源布局协同优化、能源治理体系现代化。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副总经理李晓军认为,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迈入关键阶段。风光等不确定性新能源占比持续上升、新能源快速发展促使电源分布和电网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能源发展改变了传统电力系统格局。他强调,新型电力系统导致安全治理面临诸多挑战。要树立源网荷储安全共治理念,注重打造“四道”安全屏障,从理念、体系、能力三个层面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电力安全治理体系,以新时代电力安全治理支撑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新书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陈佳莹发布《中国经济发展的“十五五”规划前瞻研究》。该书在简要评估“十四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聚焦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取向的前瞻性和学理性应用研究,旨在为我国在“十五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郭伯威代表全球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发布《面向2035的能源安全:新挑战、新冲击与新格局》报告。报告指出,中国能源安全正经历由“防风险”向“强体系”的深刻转变,面向2035年将形成以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开放为特征的现代能源安全新格局。报告分析认为,当前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国际竞争加剧以及全球能源供应链碎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外部挑战;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扩张为代表的算力需求激增,正在重塑能源消费结构并加大系统性压力。面对新挑战和新冲击,必须通过构建新格局予以应对。应将AI相关产业的潜在耗能增长系统性纳入国家能源规划,并通过制度创新、市场机制改革和系统性治理,实现“源—网—荷—储—算”一体化布局,全面提升能源体系的协调性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