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报道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意味着有9.4亿人生活在城市和城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我国城市和区域发展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要抓住哪些重点?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肖金成长期深耕区域发展和土地改革领域,曾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从1997年从事专业研究以来,先后主持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研究”、“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研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研究”等数十项重大研究课题,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受访者供图)
肖金成认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首要任务,“十五五”时期仍需将其作为重点攻坚内容,推进这项工作的核心并非是解决户籍问题,而是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无差别供给。
肖金成表示,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应根据城市之间的联系和都市的辐射能力来确定。“十五五”期间要重点推进已批复都市圈规划的落地实施,其中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尤为重要。在都市圈和城市群之外,要通过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带动周边县城和小城镇发展。通过都市圈、城市群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与国土空间体系。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是攻坚重点
《21世纪》: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否将有所变化?
肖金成:我认为区域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一以贯之的。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起,我国就着力持续缩小区域差距,核心是缩小区域间在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这些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内容,无论是“十四五”还是“十五五”,这一核心方向均无大的改变。
需要提醒的是,现在很多人没有厘清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把所有与区域相关的事务都纳入区域协调发展的框架,这是目前的一大认识误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这四大战略是并列关系,而非互相替代,共同目标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十四五”区域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十五五”时期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向。
与区域协调发展不同,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城乡关系,核心是城乡人口分布变化。城镇化本质是城市和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的过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推进城镇化战略。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改善进入城市和城镇人口的生存状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是城镇化的重要变化。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核心是调整空间结构和优化空间布局,让适合发展的区域加快发展,加强对生态敏感地区等不适宜发展区域的保护。区域重大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若干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推动相关区域高质量发展,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21世纪》:在讨论城镇化问题时,有观点认为,当前人口的流动更多从城乡之间的流动转向城市间的流动,对此你怎么看?
肖金成:城市间人口流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这一现象不属于新型城镇化战略范畴,而应归类到主体功能区战略。城镇化聚焦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一核心议题,城市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或横向流动,是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与城镇化水平无关。在主体功能区战略框架下,适宜发展的地区随着经济和产业发展,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进而引起人的空间结构变化,中等城市的人口向大城市转移,使得部分大城市规模持续扩大,这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一些不适合发展经济的地区,其城市规模可能保持稳定或甚至有所缩小,这些都是人口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变化。
《21世纪》:你刚谈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面临哪些瓶颈?未来应如何着力,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实现“融城”而非仅是“进城”?
肖金成:这实际上是城镇化的本质问题。我国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城镇化质量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大量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农业转移人口(或者说农民工),虽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却未能与城市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及相应权益,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关键民生领域仍面临困难,陷入“进城易、融城难”的局面。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权益问题,关键在于城市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重视该群体的权益保障,将其纳入核心治理范畴。我国自“十二五”起便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子女教育等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整体成效尚未达到预期,该任务至今仍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首要任务,“十五五”时期仍需将其作为重点攻坚内容。
过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认知误区,即将户籍迁移与公共服务供给直接绑定,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突出矛盾:部分城市希望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但相当一部分人因在这些城市享有的权益有限,不如农村的福利保障,因而不愿迁户;而北京、上海等可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大城市则仍存在较高的落户门槛,让农民工难以实现落户愿望。
因而我认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并非是解决户籍问题,而是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无差别供给。城市政府应主动担责,对在本地工作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无条件提供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不应以户籍为前提设置差别化待遇。判断服务对象可依托五险一金缴纳情况,因为五险一金本身就包含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与公共服务相关的保障内容。
此外,鉴于当前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不高,应理性看待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聚焦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
都市圈建设亟待打破行政分割壁垒
《21世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城镇化下半场,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应如何重构分工协作格局?如何破解“核心虹吸”与“周边塌陷”的矛盾,更好带动区域发展?
肖金成:大城市越来越大成为近年来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产业结构较合理,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水平较高,产业集聚势不可挡,而产业的集中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人口集聚,推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大城市在集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虹吸效应,并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大城市本身面临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发展成本攀升,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二是虹吸效应也对周边城市造成冲击,导致周边城市在产业、人口等资源集聚中处于劣势,难以实现有效发展,形成马太效应,城市间的发展落差持续拉大。推动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转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其核心是避免大城市过度扩张,控制其与中小城市的发展落差,而规划建设都市圈正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要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打破行政分割壁垒,推动核心城市的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延伸,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交通体系的完善也有助于改善周边城市的发展条件,为产业转移和人口吸纳创造便利。在此基础上,推动核心城市产业链条向周边城市延伸,比如核心城市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周边城市发展现代制造业,小城市重点发展零部件产业,小城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就可以在都市圈范围内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大城市周边的农村也可布局现代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等业态,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围绕核心城市规划建设都市圈,需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要突破行政分割,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区域合作机制。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落地涉及建设主体确定、资金筹措等实际问题,也需要依托区域合作机制来协商解决。
都市圈与城市群存在递进关系,城市群由若干个经济联系密切的都市圈、城市圈共同构成,但二者的范围都并非越大越好。都市圈范围相对较小,以一个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辐射半径通常在100至150公里左右,超出这一范围将难以发挥其辐射功能。城市群范围虽大于都市圈,但同样不能无限扩大,其前提是内部城市间具备比较密切的经济联系。部分地区存在脱离实际划定都市圈、城市群范围的情况,还有些地方存在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关联度不高,但仍希望被纳入城市群范围内的现象,这都是当前出现的一些不合理倾向。无论是都市圈还是城市群,其数量也是有限的。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的城市才是都市,都市辐射的范围是都市圈,根据我们的初步设想,全国都市圈数量预计在30个左右,城市群至多15个。
都市圈与城市群之外的区域发展问题也不容忽视,应通过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应由空间范围来判断,而非由城市规模和城市行政级别来决定,全国可布局一两百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辐射周边县城和小城镇。通过都市圈、城市群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与国土空间体系。
《21世纪》:你对“十五五”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还有哪些建议?
肖金成:“十三五”期间我国规划了19个城市群,为城市群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数量有点多,范围有点大。城市群规划的核心目标是优化空间布局,明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同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避免恶性竞争,完善交通体系,最终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目前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规划已经增至18个,这些规划吸取了此前城市群规划范围过大的教训,对都市圈范围界定更为严格,同时明确提出完善都市圈交通体系、实现同城化发展等要求,反响良好、成效初显。
“十五五”期间要重点推进已批复都市圈规划的落地实施,其中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都市圈和城市群均属于经济区范畴,唯有配套完善的体制机制,规划才能真正落地。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首个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为例,其涵盖江苏、安徽两省的多个城市,亟需建立经济区合作机制,以此推动都市圈内交通建设、产业协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任务落地。
从小城镇破局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21世纪》:你如何评价“十四五”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效?接下来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在哪些核心环节实现突破?如何让土地要素的流动真正跟上人的流动,实现“人、地、业”的精准匹配?
肖金成:“十四五”期间,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向前推进,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改革方面,全国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绝对数量很大,这是“十四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比较大的创新和变化。但也存在经营权流转价格较高的问题,直接推高了土地经营的成本,对农业种植带来影响,使得大量土地经营权难以流转。
在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从实际来看,东部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较多,试点效果较好,但中西部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比较少,其中不乏面积较小、不连片、距离城市较远的地块,入市难度较大,“十五五”时期要继续深化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宅基地也属于集体建设用地范畴,但使用权流转的限制较多。一方面,宅基地价格低于城镇国有土地,如果允许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会吸引大量城市居民下乡购买宅基地建房,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另一方面,当前存在一个发展悖论:城市人口增加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但农村建设用地却并未相应缩减,不少进城农民仍持有宅基地,这些宅基地往往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要通过制度创新破解这一难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就明确要求,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目前这一政策还处于试点阶段,我认为可以在全国推广。农民进城有了住房和工作后,可以将农村的宅基地复耕为标准耕地,再由政府给予其一定补偿并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另外,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提供建设用地,缓解经济发展优势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问题。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我认为应该在小城镇。小城镇位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规模比较小的城市,其土地性质应当是国有土地。2023年末,我国有21421个建制镇,意味着有同等数量的小城镇。将小城镇的土地转为国有,赋予当地居民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这一块就搞活了,农民在附近城镇购房居住,城市居民也可到小城镇购房居住,就能将土地制度改革往前推进一大步,再逐步向农村地区推进。
《21世纪》:展望“十五五”,你认为在城市和区域发展方面,可能还会有哪些新的改革方向或政策信号?
肖金成:我认为要分别从“城市之外”和“城市之内”两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属于“城市之外”,体现了城市间的关系,我前面谈到的都市圈、城市群,都在这一范畴内。面向“十五五”,在“城市之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和国土空间体系,进一步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融合也属于“城市之外”,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是所有城市的责任,小城镇应成为城乡融合的主体。应把小城镇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实现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在“城市之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过去我国城市发展长期以外延式扩张为主,城市高质量发展要转向内涵提升,其中城市更新非常重要,既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解决基础设施老旧和城市风貌问题,也能扩大消费需求。我认为“十五五”期间推进城市更新要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以规划为引领,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二是破解资金难题,包括资金来源、资金渠道、资金回收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