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重要载体。近日,北京市、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多地均围绕科技型企业发布了新的政策举措。
例如,10月20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官网发布《关于广东省2025年第二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告》,公示广东省2025年第二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10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代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地新政聚焦科技型企业培育,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着力破解科技型企业成长瓶颈。这有助于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做优企业增量,从而有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完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从本轮举措看,地方培育科技型企业的发力点较多,其中,完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的措施广受关注。
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是一种系统性、分层次的成长机制,旨在通过差异化政策引导和资源分配推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实现有序进阶。这一机制强调精准识别企业需求,分层分类配置要素,形成“初创企业—成长型企业—领军企业”的递进式发展路径,为企业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培育链条。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兰日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科技型企业来说,开展梯次培育可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提供合理适度的奖励补助、项目支持、考核标准等,拓展企业技术来源和市场空间,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此外,一些地方还提出要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专利申请提供快速预审服务,缩短专利审查周期,以此构建更有利于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提升科技型企业获得感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的带动性、扩散性、渗透性日益凸显,高新技术领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而科技型企业往往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具有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利条件,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成都大公博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深耕无线电监测管控、无人机侦测反制等技术领域的头部企业,该公司总经理谭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从两方面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力度:一是提升技术质押贷款的额度上限,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二是针对科技型企业推出更多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
当前,已有不少支持举措落地显效。今年2月份,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强调“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探索开展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模式,盘活科技研发资源和成果”。
在地方层面对科技金融的关注亦颇多。比如,《若干措施》强调“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健全企业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机制”等。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后续需贯彻落实科技金融相关政策。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要以“协同、透明、创新、闭环”为原则,搭建并完善政策协同与执行机制,着力破解信息不对称与风控难题,创新金融工具,提升科技型企业获得感。此外,还要建立动态监测体系,追踪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及时反馈,推动形成“政策—执行—优化”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