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上海国际活动周2025”财富管理专场在上海华侨大厦举办。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在会上透露,截至2025年6月末,全行业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余额为32.43万亿元。与上年末相比,增加了2.87万亿元,增幅9.73%;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43万亿元,同比增长20.11%。

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宋钦章摄
“这一次,(我国信托规模)首次突破了30万亿元大关,仅次于保险资管和公募基金的资产规模。”蔡概还表示,从业务结构来看,信托业务“三分类”政策下,资产服务信托与资产管理信托已经替代传统的融资信托和通道业务的业务模式,成为驱动本轮信托财产规模增长的主导业务模式。
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副会长、财富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在会上指出,截至今年6月末,如果加上银行理财、保险资管,整个金融监管总局资管司监管的规模已有约100万亿元,如果再加上公募基金及私募基金(约70万亿元),整个中国的资管行业管理规模大概是170万亿元至180万亿元。
在他看来,当前,整个资管行业已经进入了充分竞争和融合的阶段。同时,信托制度在财产独立、确权、风险隔离、财富传承和资产配置方面,优势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发挥。“过去三十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居民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尤其是老一辈的企业家群体,很多进入了二代接班和财产传承的阶段,对于财产法治化的制度安排需求强烈。娃哈哈和杉杉股份的案例充分说明了通过法定机制安排对于企业和家庭的长期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近年来家族信托、家庭信托等发展迅速,受到广泛关注。同时我们看到,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说,资管产品不再仅仅以独立形态存在,而是需要与财富管理深度融合,与信托的隔离、保障和传承机制深度融合。”
记者注意到,蔡概还在会上指出,资产隔离对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而言最为关键,是资产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正是由于信托具有资产隔离的制度优势,使得信托机制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中具有诸多的应用场景。“我过去曾参加过银行法、证券法、信托法、基金法等相关法律的起草,长期从事资产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通过归纳和总结,我发现世界上主要存在三种资产隔离的法律工具,包括信托、有限合伙和美国的特殊公司制度。实践已经证明,信托制度是当今世界最佳的资产隔离工具之一。”
他表示,用信托来实现资产隔离,离不开配套的制度建设。当管理的财产为资金时,要开设专用账户;当设立的信托财产为非资金时,例如不动产和股权,则要进行信托财产的登记。“杭州、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天津等地已经陆续开展不动产或股权方面的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工作。我希望行业在试点的基础上,能够总结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来推广。”
浦发银行副行长、上海信托董事长崔炳文在会上表示,作为大资管中重要的一份子,信托行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信托行业本身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抓住资产管理、财富传承的大潮、机遇,既要把使命做好,也要把信托自身的事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