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山黑水的广袤版图上,一列复兴号穿梭在长白山的林海雪原之间,如一道流动的光带划破晨雾,车窗倒映着掠过的白桦林与稻田,织就一幅北国秋日的鲜活画卷。
近日,随着首发列车G8167飞驰而过,历时4余年建设的沈白高铁开通运营。随着东北高铁网不断延伸,将带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串联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绿水青山生态与民生的和谐答卷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沈白高铁如一条“钢铁巨龙”,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在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民生需求之间,书写着一份兼顾发展与守护的和谐答卷。
在建设抚顺市东洲区碾盘乡线路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座跨度314米的小山。为了保护山上1500余株树龄50余年的国家二级公益林油松林,项目团队反复研究,放弃传统简洁高效的开山铺路方案,决定开凿穿山隧道,采用环保的“护拱暗挖”技术。
项目团队凭借电子雷管分段爆破、实时振速监测、优化装药量等措施,将震动对山体和树木的影响降到最低,极大地保留了原生植被。在降低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项目团队配置了长达200米的自动喷淋系统,以抑制施工扬尘,同时浸润周边植被。
科技赋能生态守护方面,通过在地表上引入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融合GNSS接收机,实现了地图监测、站点管理、预警管理、数据管理全过程。
在沈白高铁辽宁段,全线第一长桥——浑河特大桥跨越居民生活区和农田,如何守护居民安宁的同时保障绿水安澜,成为第一道考题。项目团队在施工现场优先选用噪声小的设备,建立隔音屏障,同时科学安排作业时间,缩短大型机械运转时长,以降低噪声污染。为压制施工带来的粉尘,采用洒水车和雾炮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施工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在跨越浑河施工时,中铁九局用钢围堰将施工区域整体包围,外侧设置防污帘,实现施工与浑河水的物理隔离,确保物料流通避开河道,保障浑河的水质和水生生态安全。
从穿越山林的树木保护,到跨越浑河的碧水守护;从居民窗前的“静音模式”,到施工现场的“降尘密码”,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智慧。
“杯水不洒” 平整与精准的毫米级建造工艺
高铁轨道板是保障列车平稳运行的核心部件,要达到“杯水不洒”,对铁轨下轨道板的平整度、精准度的要求远超普通建筑结构。
中铁九局承担了沈白高铁全线13万余块轨道板预制任务,其智能建造基地采用了新研发的流水机组法智能制造生产线技术,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和智能机器人制造工序,实现了智能制造与施工性能的结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走进智能建造基地,可以看到整个流水线高效运转,各工位机器人按照各自“岗位职责”,有序展开作业。这是一条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线,全流程均为机器人作业,每10分钟就可以产出一块高精度轨道板,产品平整度高差以毫米级控制。一块长5.6米×宽2.5米的轨道板,整体高差数据控制在头发丝般。高精度的平整度,是高铁列车行驶又快又稳的重要因素之一。
施工中,每一块轨道板都被赋予独特的“身份证”。用户通过手持终端识别RFID“智慧芯”,即可追溯轨道板全生命周期生产过程。
“沈白高铁智能建造基地搭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管理平台,14个智能制造工位打通了生产、管理、监管等三方的信息孤岛,实现了一体化、数字化、可视化作业。整个8000余平方米的生产线,仅需20多人即可完成生产任务。”智能建造基地党支部书记杨振华说。
截至目前,中铁九局在全国拥有10余个智能建造基地,先后承担了哈大高铁、杭长高铁、朝凌高铁、盐通高铁、南沿江高铁等多个高速铁路工程轨道板制造任务。参与制造了CRTSⅠ型、Ⅱ型、Ⅲ型三个时代中国高铁全系轨道板型的研发制造,累计获授权专利64项,为中国高铁这一领跑世界的“国家名片”提速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