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2 04:09:20 股吧网页版
全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驱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价值创造是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基本要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是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简称“中国中检”)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引下,以“五个价值”为引领,系统谋划、全面发力,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将价值创造融入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通过系统化能力建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发力,为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质量华章。

  服务国家战略

  系统构建价值创造实践路径

  中国中检将服务国家战略作为锤炼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路径,以国之所需、民之所盼为导向,不断强化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挥质量保障和支撑作用。

  一是发挥质量服务优势,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中国中检积极运用北斗精准时空技术,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为方法论,构建覆盖多场景的城市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在城市管网监测方面,开发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精准时空信息的燃气管网检测技术,完成上万公里燃气管网数据采集和燃气泄漏检测,实现城市燃气安全管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警的转变。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对滑坡、崩塌等隐患点进行毫米级位移实时监测与趋势预警,有力强化了城市安全风险感知。

  二是推进质量强链行动,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中国中检深度融入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江苏工程机械、电线电缆、光电等重点产业集群为切入点,牵头开展国家级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项目,组织调研产业链企业403家,编制完成产业链质量图谱和工作方案,推动工程机械领域对标高端品质认证要求,帮助690家链上企业解决1081项质量瓶颈问题,形成多方协同、链式赋能的质量提升新格局,有效助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构建质量服务体系,助力中国产品通达全球。中国中检积极打造覆盖市场准入、贸易结算、标准对接等关键环节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全力支持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市场准入方面,为企业提供出口国认证全流程技术指导,协助完成申报材料准备、生产现场整改、管理体系升级及迎接出口国官方检查等工作,确保产品符合目的地市场准入要求,推动中国制造顺利进入目标国市场。在贸易结算领域,依托专业化大宗商品检验能力,开展进出口商品质量、数量、重量等检验业务,保障贸易结算公平透明,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提升国际贸易互信水平。

  聚焦效益效率

  持续优化价值创造运营基础

  中国中检将提升运营效能与服务品质作为夯实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举措,全面实施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强化集团化管控、区域化管理与专业化运营,系统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是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扎实推动集团改革发展。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前置事项清单,确保党委实质性把关,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落深落实。建设科学、理性、高效的董事会,建立董事会向出资人述职制度与“三个指引”和“三张清单”制度体系,确保董事会高效履职。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动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刚性兑现,加速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普遍推行。强化考核价值导向,探索建立企业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将增加值纳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纳入任期考核,对提升品牌价值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加分奖励。

  二是加快数智转型升级,提升协同运营工作效能。中国中检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打通业务与财务系统,推动数据共享与流程重构,实现运营效率整体提升。构建十余类业财一体化处理场景,实现从合同签订到财务凭证生成的全流程贯通,有效促进跨部门、跨系统协同。持续优化检测资源共享平台,累计梳理入库实验室场所211个、检测产品1.4万余项、检测项目21.9万个、检测服务2587项,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面推广财务共享中心,月均处理单据约13万份,有效压缩财会运营成本。统筹推进实验室数字化改造,加强制度、资质、人才、信息与标准方法的一体化建设,推动存量设备共享和试剂耗材集采试点,加快打造智能数字实验室。

  三是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持续深化合规审计建设。提升法治合规能力,严格落实法治建设领导责任,狠抓“关键少数”,完善合规管理“三张清单”,全面应用大监督风控数字化平台,落实重大事项合法合规性审查。提升审计监督能力,出台重大投资项目、科研课题相关审计管理办法,完善内审制度体系。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按照“见人见事见制度”原则落实整改要求,坚决避免屡审屡犯。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加大对直管单位内审工作的指导监督,形成审计监督合力。

  强化创新驱动

  全面激活价值创造内生动力

  中国中检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引擎,强化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完善创新机制,打通科技创新布局,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

  一是推动产品谱系建设,分类推进科研项目攻关。基于集团业务和研发基础,归纳基础产品、分析核心要素、凝练关键技术,构建产品型谱、标准体系、技术路线,打通了“技术-标准-产品”逻辑,完成了集团产品谱系1.0版本建设,夯实了产品开发基础。基于集团产品谱系1.0版,发布集团研发项目申报指南,开展科研项目攻关。2024年,组织征集集团战略类研发项目53项,推荐立项20项;组织征集集团鼓励类研发项目184项,推荐备案108项;组织征集集团质量标准项目13项,推荐立项10项。

  二是建立创新中心机制,加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立“一个平台、多个领域”创新中心管理模式,聚焦绿色低碳、ESG领域,建立健全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完善项目制运行与全流程管理机制,探索专项激励与项目跟投等创新模式,形成从规划到实施、投入到回报的完整创新链条。绿色低碳创新中心积极助力中央企业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国际核查核算平台ICVAC建设,推进核算核查结果多双边互认和供应链碳足迹国际互认,助力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ESG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和国内协同的ESG标准体系,打造全链条可持续发展服务体系,建立中国可持续供应链服务平台(CSSCP)和供应链企业可持续价值评价体系(EcoVESS),营造良好ESG生态。

  三是明确科技创新布局,激活集团发展澎湃动能。中国中检以“全产业、全链条、综合质量”为发展方向,构建以“巩固基础业务、布局战新业务、拓展新兴业务”等为纵向,以“支撑绿色发展、推动数字转型、强化标准供给”为横向的“三纵三横”矩阵式科技创新布局。充分发挥国资央企平台资源整合作用,加快布局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三个战新产业承担“焕新行动”任务,加入高端分析测试仪器二期、固态电池、绿色氢能制储运等3个创新联合体,承担“首台套”大型试验台、固态电池测评关键技术以及氢能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等攻关任务,积极推进集团首个新能源领域启航企业建设。

  践行社会责任

  深化拓展价值创造实现机制

  中国中检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升企业综合价值的重要途径,结合质量服务专业特长,不断探索在乡村振兴、重大活动保障、社会公益等领域的价值实现机制。

  一是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提升特色农业产品价值。中国中检在定点帮扶地区,探索以综合质量服务赋能特色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确立了“做强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帮扶地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增效”的乡村振兴思路,助力当地农副产品质量和品牌提升。中国中检与当地共建红枣重点实验室,有效提升该地区枣资源保存与精准鉴定、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贮藏与加工技术研发等服务能力。同时,对该地区不同种类的枣类及其衍生产品实施原产地信息验证、全流程真实追溯信息采集,构建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为该地区开发追溯云平台系统,完成溯源标签印制发放与监贴等工作,使优质红枣有了“身份证”,实现了当地红枣品牌价值提升。

  二是高效保障重大活动,筑牢公共安全坚实防线。中国中检依托专业质量服务能力,长期为国家及地方重大活动提供全方位、多层级的技术保障。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通过属地实验室持续赋能地方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承担政府抽检与企业委托检测任务,并在多项大型活动期间对接待酒店食材实施快速检测,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在设施与能源安全保障领域,组织专业团队对重大活动配套场馆、交通枢纽、充电站、加氢站等关键设施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安全评估,确保基础设施安全稳定、绿色运行。在环境健康监测方面,承担国家级重要会议的环境保障任务,对会场及周边区域开展系统性公共卫生监测,以可靠数据支撑活动期间环境安全。

  三是冲锋抢险救灾一线,践行使命守护生命安全。中国中检充分发挥质量技术服务与应急响应能力,在自然灾害防控、灾后防疫和救援保障中积极履行央企责任。在应对特大洪涝灾害过程中,迅速组织防疫保障队伍,深入重灾区对淹没房屋、校舍、农贸市场及临时安置点等开展全面消杀,有效遏制灾后公共卫生风险。在灾害预警方面,依托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强降雨引发的房屋垮塌险情提前预警,为地方政府应急避险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系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