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就医咨询与服务机构盛诺一家联合新华社新华健康平台主办了中日心血管病诊疗前沿对话,并发布“心脏国际MDT项目”。来自中日两国心血管领域的权威专家认为,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首要疾病。面对复杂的疾病时,单一学科往往难以应对,而“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正在成为全球医疗领域的重要方向。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患者超过3.3亿,每年约有50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治疗方案中找到最优解,成为摆在患者面前的最大难题。
“很多患者不是缺乏治疗机会,而是缺乏科学决策的支持。”盛诺一家副总经理兼国际项目开发总监赵建勇认为,MDT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过去十余年,盛诺一家通过整合国际顶级医疗资源,帮助中国患者与世界级专家“同桌决策”,如今这一模式正式延伸至心血管领域。
赵建勇介绍,基于公司成熟的“全球就医规划”服务,本次发布的“心脏国际MDT项目”建立起了“72小时国际专家协作机制”:在患者递交病历资料后,72小时内即可对接中、日、美、欧多国权威专家,快速完成联合评估与治疗方案决策,避免误诊误治和过度医疗等,显著提升生存率。
“简单来说,就是让患者在国内就能获得国际水准的诊疗决策——既能线上连通中、日、美、欧专家,又能线下对接执行团队,全程由医学顾问陪伴跟进。”盛诺一家广州公司总经理兼医学总监庄时利和表示,与传统的就医咨询服务不同,“心脏国际MDT项目”不仅给出建议,更强调“陪伴式执行”,从病情评估、影像资料整理、专家遴选到诊疗跟踪,每一个环节都有专属医学团队把关。
会上,受聘为“心脏国际MDT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的中日两国权威专家共同探讨了心血管领域诊疗前沿技术及医学观点。
作为日本低侵袭性瓣膜手术的领军人物,日本顺天堂大学心血管外科主任田端实教授介绍说,在顺天堂大学团队中,微创心脏手术(MICS)占比高达90%,平均术后5天就能出院,最快仅需3天。“我们追求的不只是更小的切口,而是患者能以最小负担恢复生活。”田端实说。
他展示了日本心外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从机器人辅助手术到KONNO瓣环扩大术、导管治疗(TAVI、TEER),再到“不停跳”瓣膜置换,这些创新都基于“精准评估+团队协作”的理念。“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我们会让心脏在跳动状态下完成瓣膜手术,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他解释说。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心内科副主任王礼春教授介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早在20年前就将心内、心外、儿科整合为“心脏医学部”,打破科室壁垒,实现了诊疗全流程协作。“随着各种科室、各种医学专科的发展,心内科分出了不同的专业组,医生和医生之间的协作越来越多,我们需要MDT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要根据病人需求来进行MDT,联系相关的科室共同来帮助病人获益。”王礼春说。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心血管健康问题,两位专家给出了具体建议。田端实表示,当前日本年轻人心脏猝死和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增高,这与年轻人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年轻人要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多运动、改善饮食,从源头提高健康意识是最有效的方式。”他说。
王礼春则表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但预判哪些人群易猝死目前还是个世界难题。“不过,如果身边的人懂得心脏复苏术,可能就能救活很多人。现在越来越多场所都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接下来要进一步提升全民救护能力。”
据了解,“全球就医规划”为盛诺一家2025年推出的核心业务,以国际MDT为方法论,整合国内外权威医院、医生资源,为重大疾病患者就医提供路径规划和决策支持,帮助他们在每个治疗节点“做对选择、少走弯路”。目前,该服务已覆盖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骨科疾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