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承载着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多重定位,一连串“绿色招牌”背后,也面临诸多难题。
如何破解生态和发展“两难”矛盾?如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又如何求解“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岚皋县立足县域实际,抓住“村BA”赛事,以低成本、高情感的群众性活动为切入点,深度融合“农文旅体商”,全面激发消费活力。通过小城办大赛,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乡村振兴动力,实现了现象级传播“流量”与经济效益“增量”的双赢,探索出一条“赛事搭台、经济唱戏、群众受益”的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岚皋模式:从赛事“泼天流量”
到体农文旅商融合“泼天富贵”
县域地处“城尾乡头”,是城和乡的接合点,也是国民经济基本单元。
地处国家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的岚皋县,生态红线面积占县域国土总面积的49.38%,发展空间受限,但境内生物资源多样,旅游资源富集,单体旅游资源627处,县域处于全国第二富硒资源带,中硒、高硒土壤占县域面积的比例为94.39%,排名安康市第二。
如何依附自身优势资源,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经过思考和论证,岚皋县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硒业兴县、开放活县”的发展战略,并瞅准了群众性篮球赛事活动作为“四县”战略的切入点。
作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岚皋就有举办篮球比赛的历史基因,篮球文化传承几代岚皋人的青春记忆。2023年,按照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举办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的通知》有关要求,“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陕南赛区选拔赛”在岚皋举办。7天52场的竞技比赛激发了群众热情,通过赛事直播、电商直播、文艺展演、展品促销等系列活动,岚皋“村BA”火爆出圈。
在总结第一届赛事经验的基础上,2024年岚皋举办了第二届“村BA”。来自川陕鄂渝苏黔6省市的89支球队参加,历经50余天以200余场高水平篮球赛事,为观众和游客带来了一场场难忘的文体盛宴。同时,为顺应游客“三分之一看比赛、三分之一看表演、三分之一看热闹”的需求,岚皋县还组织开展大道锣鼓、晓道竹马、巴山唢呐等300余次独具地域风情的文艺表演,成功举办县城巡游、岚河演艺、千人蹦迪、万人合唱等系列活动,场内场外激情飞扬、线上线下热闹非凡,各方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吸引网络话题全网曝光量15亿次,打响了“村超看榕江、村BA看岚皋”赛事品牌。
今年,第三届岚皋“村BA”活动现场,“一二三,展展滴!”的喝彩声、大道锣鼓及锅盖铁盆的助威声、手机相机的咔咔声相互交织、响彻云霄。“村BA”让这里的人们沉浸在纯粹的快乐中。据统计,第三届岚皋“村BA”开幕式相关视频全网曝光量达到3.34亿,“陕西岚皋村BA”话题热度荣登陕西省内9市同城榜榜首并持续霸榜。截至10月7日,全网话题曝光量突破58亿次。
如何将“泼天流量”转化为“泼天富贵”?流量转化的核心密码在于优化资源配置,重构业态要素。
岚皋县委书记魏小林表示,随着赛事经验的不断积累,岚皋围绕“促文旅、稳增长”工作主线,坚持“文体搭台经济唱戏”,将业态相互嵌入,突出“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以赛促宣、以赛促健、以赛促文、以赛促旅、以赛促销,形成“内圈观看比赛、中圈文化互动、外圈商贸展销”的业态布局。比如,商贸方面,开设“村BA”主题集市、“村民大舞台·有货你就来”一镇一专场,举办“跟着赛事游陕西·硒旺岚皋汇大集”等活动,新增56家集装箱商铺、84家商业门店、106家小吃摊位,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31%,日均成单量突破3000单。
今年1至7月,岚皋新增市场主体902家,新落地招商项目33个,线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8%。县城大型酒店入住率达98%,归雁人士投资新建国际酒店、开办“村BA”主题餐厅和“展展滴”旅行社,全国知名企业统一集团、海底捞、卫龙集团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魔芋系列食品。
再比如,文旅方面,形成以“吊罐砂锅”为代表的美食经济、以“福乐康旅居养老”为代表的银发经济、以“一河两岸实景演艺”为代表的夜间经济、以“观光采摘农耕体验”为代表的田园经济,新增客路故乡、梦见蓬莱等精品民宿43处,举办“硒旺岚皋·鼓振三秦”“巴山唢呐·乡村民谣”等文体旅商活动30余场次,引导消费者“白天游景区、傍晚观赛事、临别购特产”。今年1至7月,来岚游客、旅游总花费分别同比增长15.8%、13.5%;今年1-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8%,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5.5%,均位居安康市第一方阵,形成了“既旺丁又旺财”的可喜局面。
岚皋密码:以人为本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记者调研发现,岚皋通过系统性运营和传播,实现了流量和经济效益双赢。岚皋以“村BA”这一群众性篮球赛事活动为载体,实现了从IP打出来到全民参与激活IP内生动力;从流量爆起来到游客走进来;从产品卖起来到人才涌进来;从城市红起来到品牌立起来。
其成功的密码,首先是根植于人民的理念。赛事起源于人民群众,赛事的成果与群众共享。岚皋“村BA”坚持“百姓舞台、全民共享、节俭办赛”的原则,始终把“话筒”交给老百姓。赛事期间,地方政府则充分践行服务于人民的理念。岚皋县35名县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200名科级干部分工负责、500余名党员干部狠抓落实、1800余名各行各业人士参与其中,高效做好统筹协调、赛事筹备、文艺展演、安全保障等事项,为“村BA”流量变销量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
赛事设立开放联络组、赛事组织组、文艺展演组、宣传营销组、文旅融合发展组、商贸消费促进组、市场环境优化组、安保应急组、社会稳定组、人才保障及志愿服务组、氛围营造组、医疗服务保障组等12个工作小组,由县级领导任组长,形成了“四大班子聚力、全民同向发力、社会各界助力”的工作机制,引领带动全县上下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积极参与,为游客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展个性化、暖心化服务。
“人民群众是真英雄。”魏小林说:“‘以人为本’是岚皋‘村BA’能够持续‘长红’的根本原因。其核心是让本地人有获得感、自豪感,让游客有幸福感、体验感,让投资者有信任感、机遇感。”
其次,搭建宣传矩阵,掌握流量规律,引流助推县域“火出圈”。据介绍,岚皋坚持以数字化、流量化多维构建“主流媒体引领+网红大V带动+最美推荐官主推+万人矩阵宣发”的宣传矩阵,组建63名文旅推荐官、解说员队伍,自建“岚皋村BA+”流量池,“快拍快发”精彩瞬间激发全民创作,“花式玩梗”创意作品引发全网催更,实现岚皋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指数倍增。
再次,智慧治理体系超前布局是承接流量的关键支撑,宠客贴心式服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记者调研发现,岚皋敢于突破固有的管理模式,以数字赋能赛事服务管理和组织运营,引入第三方运营平台,开发赛事预约、酒店预定、景区查询等微信小程序,实现游客信息和需求信息的“双向”精准掌握。
同时,坚持“一座城服务一个人”,实现“万人赛事”与“个体尊严”的共生共荣。在车站、高速路出口、酒店前台和网红打卡地等均有志愿者悉心服务。实行景区门票减免、开通免费旅游专线、完善游客举报诉求处理机制,并作出“三不三免两个一律”郑重承诺,即:赛事不卖门票、赛场不设贵宾席、外来车辆轻微违法只纠不罚,所有对外窗口单位免费提供茶点、安排专人免费咨询、机关大院和公共停车场免费对外开放,所有餐饮住宿一律不涨价、凡有哄抬物价和宰客欺客等行为一律严肃处罚。当地处处营造“来了都是客”的旅游消费环境,全面展示“厚道、淳朴、热情”好客形象。
最后,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让小县城走向全国。专家表示,群山环绕的陕南小城岚皋,有着“放眼全国”的胆识和以开放促发展的魄力。以特色活动让开放有“流量”、有效益、可持续,岚皋做出了典型示范。
“我们也曾尝试举办旅游文化节、南宫山红叶节等活动,都不温不火。”岚皋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仁康说:“如何选突破口、找引爆点,必须既符合世界潮流,又具有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和历史基因传承,篮球竞技正好符合以上要求。县委和县政府深刻认识县情、准确把握大势、精心聚智设计。在互联网时代,政府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城市IP的‘首席运营官’。我们借鉴贵州‘村超’的成功经验,聚智设计、精心组织‘村BA’,将其打造成顺应群众需求、掀起文旅热潮的城市IP。”
岚皋启示:一场县域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践
专家表示,近年来网红城市开始向县域涌现的背后,蕴藏着一场重要的经济转型,以县域为代表的下沉市场往往更有韧性,更能给消费托底。
“岚皋样本”是一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为县域如何接住“泼天流量”并将其转化为发展动能展现了一条低成本、可持续、因地制宜的新道路,带来了诸多启示。
启示一:以轻资产提供情绪价值来撬动大流量的模式成为县域发展新基建,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当前,体育赛事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基建。从“村BA”到“村超”,这些自带烟火气的草根赛事证明:只要找准群众需求与地方特色的结合点,小县城也能打造现象级IP。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丁元竹说,数字经济时代带来传统旅游观的颠覆。人们从老天爷、老祖宗留下的自然与人文遗存转向关注老百姓生产生活场景,更多的旅游吸引物因网络传播力加持而被青睐,只要有好的内容体验,能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共鸣,细分旅游元素也可能业态化,小切口的“县域旅游”成为新的蓝海。
赛事总策划王超说,文旅IP的成功打造需要系统性思维和全链路运营。“从情感捕捉到品牌升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执行,岚皋村BA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三产融合、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目前岚皋深化拓展“春踏青、夏戏水、秋BA、冬玩雪”四季主题活动,从一个赛事发展引领整个城市发展的全国性标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启示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王仁康说,“群众办赛,群众受益。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造福群众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赛事不仅满足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显著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交通和文创消费,形成一股强劲的消费拉动力。接下来,我们还将打通制约文体旅融合的堵点和痛点,在延伸产业链、提升服务体验上下功夫,真正实现‘赛后留人’和‘赛后留客’,将赛事热度转化为持续的经济活力。”
“一座城服务一个人”的城市理念已深入人心。有赛事期间适逢下雨,农业大户张天文脱下外套擦地板;有网红理发师“胡子哥”免费给参赛球员理发;有小学生捡水瓶卖钱捐赠举办活动……通过赛事形成“好客岚皋”的集体人格更是岚皋软实力的体现。这些故事背后,是群众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对“村BA”品牌的珍惜,而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则是这一过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启示三:坚持长期主义,进一步发挥优势资源,加深业态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岚皋实践表明,网红城市的魅力不仅源自一两次的短暂走红,更要植根于文化、旅游、美食、演艺、会展经济及体育活动的全面深度融合。多维度的协同发展,才能构筑起独特且持久的吸引力。
魏小林表示:“城市最具吸引力的引爆点是等不来、学不来、蹭不来的。它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的地理、人文、核心要素的精心梳理和认真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炼,耐着性子培育。只有长期持续深耕,才能在机遇降临时尽情绽放。”
启示四:爆红出圈倒逼政府部门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县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说:“群众体育赛事治理模式与乡村整体性治理同频共振,为构建多元主体共联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创造了新路径。”
魏小林说:“岚皋村BA走红也将岚皋的方方面面都摆在‘显微镜’下,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消费环节的任何缺位、失位都极易形成负面舆情,对城市形象形成‘反噬’。城市在承接流量红利时,也对城市的承载能力、服务水平、市场化运作提出了挑战,需要完善一整套应对机制作为保障。岚皋正以举办群众赛事为契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补齐短板、盘活资源、高效利用。同时,通过赛事,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提升,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发动能力、党员干部应对突发状况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村BA的欢乐热潮中,孩子放下手机、银发多了陪伴,大家心气顺了、怨气少了、和气多了,群众的集体感、荣誉感、自豪感全面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