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中国工业“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展望于近期公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家曲永义在《财贸经济》刊文指出,中国工业在“十四五”夯实基础后,“十五五”将迎来从“大国”到“强国”的质变攻坚,发展智能制造与新质生产力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坚实的起点:规模与创新奠定攻坚基础
报道称,中国工业在“十四五”期间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原刊数据显示,202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0.5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30.1%,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稳居全球首位。
更为关键的是,发展动能实现了深刻转换。据文章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持续提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145.6万辆跃升至2024年的1316.8万辆,增幅超8倍,展现了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巨大潜力。
清晰的蓝图:新定位应对新挑战
面对“十五五”新阶段,该研究为其锚定了五大核心定位:必须成为经济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中国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新技术与新模式的“创新场”、带动落后地区的“增长极”以及提高人民收入的“支撑点”。
然而,这条升级之路并非坦途。文章明确指出,中国工业将面临“双重挤压”的复杂局面:一方面,发达国家推动“技术围堵”,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加速“产业替代”。同时,原始创新机制有待完善、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有待充分释放等内部挑战也亟待破解。
核心任务:
构建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应对挑战,专家在文章中系统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其中,大力发展工业新质生产力被置于关键位置。文章主张,需系统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前瞻性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下一代通信技术等未来产业生态。
此外,文章还特别强调,必须“不断完善现代化工业体系”,坚持体系完整性导向,加强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补链强链,以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系统。这一任务与“推动工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同构成了保障产业安全、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双重支柱。
分析认为,这份详尽的蓝图不仅勾勒出中国工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脉络,也揭示了企业转型与政策布局的方向。随着“十五五”规划编制的临近,如何将这一战略构想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推动中国工业实现关键一跃,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