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发力和产业升级,上海工业生产保持增长态势。
22日上午,上海市统计局发布了前三季度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
其中,工业生产保持增长态势,先导产业制造业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上海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行业产值完成情况看,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5.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4.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1%。另外,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增长20.3%,快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3个百分点。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马海倩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上海工业增速表现是逐季抬升,工业增长的韧性和内生动力有所显现和增强。此外工业投资数据也不错,今天的投资可能就是明天的产出投资未来可能会有高产出、高成长性的行业,从中长期拉长时间线来看,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工业增加值反映的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在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和产业升级发展的双重促进下,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增加值提速,离不开上海新兴动能持续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全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8%,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3%,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3.4%。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储能用锂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倍、27.9倍。截至9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6万件,同比增长12.7%。
马海倩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来加大力度的系统布局,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正在逐渐成势,引领上海工业发展。三大先导产业不只是前三季度表现亮眼,“十四五”以来总体的表现也都不错,年均增速比规上工业高。三大先导产业之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也不错,前三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3%。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长19.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0.9%,高端装备产业增长10.3%。
具体到人工智能方面,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张英此前介绍,目前上海正抢抓战略机遇,深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创新企业、产业规模、人才数量“三个倍增”。在这过程中,重点打造“5个高地”:包括敏捷高效的产业创新策源地、赋能百业的垂类应用示范地、开放融通的产业生态集聚地、年轻活跃的创新创业首选地、智能向善的治理合作先行地。
上海市经信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作为“AI+制造”的最佳实践场,目前上海正积极开展智能工厂建设工作,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12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54家上海市先进级智能工厂,高水平智能工厂数量国内领先,有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在生物医药方面,上海市科委近日介绍,预计产业规模今年将突破1万亿元。上海也制定了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应用”产业链的政策举措,推进“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举行的成果展数据显示,2021至2025年9月,上海获批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合计30个;获批上市境内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数量达45个,在药械创新竞争中领跑全国。截至2024年末,上海生物医药规上企业达2183家,涵盖制造、服务和批发业。联影医疗、复宏汉霖、艾力斯等头部企业产值稳居前列。复星医药、上海医药等7家企业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联影医疗在全球医疗器械的排名升至第57位。
在培育未来产业方面,上海近日再发新政进行系统性布局。根据日前公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上海提出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到2030年,培育壮大一批未来产业,推动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