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22日电(葛佳明)当前上海正朝着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加速迈进,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接受新华财经采访时表示,回顾“十四五”,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港口群能级全面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引领航运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展望“十五五”新阶段,上海要着力推动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全面跃升,后续宜进一步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和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推动港航、金融、司法、仲裁、人才等高端航运要素的持续聚集。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持续跃升
在宋宝儒看来,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造船、港口、运能、综合交通体系、绿色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等多维度实现了能级跃升。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造船基地,中船集团等重点企业落户于此。在高端LNG船舶制造方面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地位,代表了中国造船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低碳节能方向转型的关键突破。
港口发展方面,以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为代表,通过自动化装卸、岸电系统与数字调度技术,港口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大幅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上海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无人化、智能化、低碳化”的绿色港口模式。
国际航运中心能级跃升,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全球开放合作,宋宝儒观察到,上海正积极布局跨洋绿色航线,携手洛杉矶港、汉堡港等国际重要港口,共建绿色航线、统一绿色标准,打造互联互通、绿色高效的国际航运网络。
高端航运服务业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软实力和关键性指标。宋宝儒表示,“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历史新阶段。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更加重视航运金融、保险、法律、仲裁等高附加值要素的集聚与创新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推动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
向智发力,逐绿而行
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约90%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量通过海运完成。宋宝儒表示,在中国碳排放的行业构成中,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比较高,而航运又在其中占据较大份额,航运业的绿色发展对实现“3060”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宋宝儒认为,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已成为国际国内共识。国际海事组织(IMO)也在积极推动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净零排放框架,推动航运业力争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项政策或成为推动全球航运业绿色发展的制度性约束与动力。
基于此,宋宝儒表示,一方面航运业正持续推广可替代能源的使用,布局船舶运行全过程碳足迹跟踪与监测,另一方面,为主动应对国际海事组织净零排放管控新政,上海海事大学正牵头制定国际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
正如宋宝儒所言,在航运领域,一场燃料转型的变革已悄然发生。
在他看来,推进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并不单一,目前国际国内正在同时推进五种主要替代能源路径,包括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氢能和电池等。
从液化天然气(LNG)的率先应用,到甲醇的崛起,再到氢能技术的零碳排放潜力,以及燃料电池在短途运输领域的创新,每一种新能源都为航运业的减排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液化天然气(LNG)是目前最为现实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替代能源,但减碳效果还不够理想。”宋宝儒认为,氢、氨虽在减碳方面效果理想,但却受制于安全性与经济性。
人工智能是另一个决定全球航运中心格局的“胜负手”。宋宝儒表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各行业的共识,航运业也不例外。从港口领域看,中国在智能港口建设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与此同时,船舶的设计、制造、营运管理也更趋智能化。“在数智化航运建设上,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硬’科技方面,更体现在 '软的法治、规则创新上。”他说,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海事大学正持续优化学科和专业设计,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