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孙来彬报道
近日,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1806.3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54.5%,公共充电设施与私人充电设施双轮驱动,共同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便捷充电网络,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能力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公共充电设施正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高功率快充桩的普及缩短了用户充电等待时间。据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统计,公共充电设施(枪)数量达447.6万个,同比增长40%,其额定总功率达到1.99亿千瓦,平均单桩功率提升至44.36千瓦。业内专家指出,公共充电网络效能的提升,为网约车、物流车等运营车辆提供了更可靠的能源保障,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在商用领域的渗透率。
另外,私人充电设施(枪)建设呈现爆发式增长,总量达1358.7万个,同比增长60%,报装用电容量突破1.20亿千伏安,这一趋势与中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的繁荣高度契合。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私人购车占比超过75%,带动家庭充电桩安装需求激增。有能源分析师认为,私人充电设施的普及降低了用户用车成本,而且通过“家充”模式解决了80%以上的日常充电需求,成为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基础设施。
充电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近年来,中央与地方政府持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推动充电桩进小区、进乡村、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同时,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头部运营商通过“共建共享”模式加速布局,形成覆盖全国的充电网络。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执行秘书长邹朋曾公开表示,随着充电市场的发展,除了国网、南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早期参与充电运营的经营主体,更多领域主体开始参与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在充电市场历经多年发展后,全国充电运营商数量从最初的10余家增长至3万家以上,经营主体结构持续优化。
值得肯定的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容,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122.8万辆,同比增长34.9%,市场渗透率达46.1%。此外,交通运输部上半年印发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潜力将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完善等条件下,持续得到释放。